• 179阅读
  • 0回复

三棚一塘富和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9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三棚一塘富和县
本报记者陈陆军
濒临长江,与采石矶隔江相望的安徽省和县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陌生,这里有刘禹锡吟诵《陋室铭》的茅屋和当年项羽不肯过江东、拔剑自刎的乌江。
长江不舍昼夜地奔流,在其北岸形成了这么一片肥美的冲积平原,为如今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距南京、马鞍山、芜湖等大中城市不到50公里的区位优势,使得和县人在天时、地利与人和中建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鱼窖子”和“鸭棚子”。
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慕名前往和县采访,抬眼望去,公路两旁分布着各式的大棚——白色的塑料大棚纵横交错、绵延数里,那是种菜的;灰色的、有点像原始部落的茅草大棚比比皆是,那是养鸭的;石棉瓦搭就的大棚精致美观,那是养鳗的……
在香泉乡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个养鸭大棚。一位姓杨的老汉告诉我们,这个长不足50米、宽20多米的茅草棚共养了1700多只鸭,平均42天出栏一次。由于棚里的温度高,鸭子在圈养下活动量小,每只都能长到近3公斤。据有关人士介绍,香泉乡去年共建这样的养鸭大棚1100个,饲养量达600万只,全乡6万人人均养鸭100只。
和县最为得意的还是它的蔬菜生产。记者在和县不时听到这样的说法:南京人吃的蔬菜有1/4是我们和县产的;蔬菜生产“北有寿光、南有和县”。眼见为实。和县有着蔚为壮观的、长达65公里的沿长江蔬菜生产带,车行1个半小时还不见完。中午的阳光下,菜农们纷纷揭开大棚上的塑料薄膜,让各种菜蔬尽情享受日光浴。我们随意走进了一个蔬菜大棚,但见青里泛红的西红柿密密匝匝地挂满枝头,煞是喜人。据介绍,这条南自雍镇、北至乌江的蔬菜带的栽培面积在15万亩以上,年产蔬菜30多万吨,产值近4亿元。
和县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其中沈巷、张家集的大棚养鸡和卜集人民湖等处的精养鱼塘也规模不小。和县人自己的总结是“三棚(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鸭)加一塘(水产养殖),致富奔小康”。县委书记曹德钧掰着指头告诉我们,和县农民1996年种菜人均纯收入400元,渔业人均350元,畜禽人均300多元,光“三棚一塘”就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据县里负责同志分析,和县的“三棚一塘”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得益于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可资借鉴之处有两个:
其一,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注重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在和县,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类似于“五个能人带一乡,万吨蔬菜过大江”的例子。林祥雄,原本是和县在福建福清市的务工经商者,自从1995年底被该县历阳镇请回后,在其示范和带动下,该镇的养鳗业迅速发展,养鳗场已近10家,投资额达1.84亿元。和县还请回了在上海近郊养猪的几位打工仔,发展养猪业;请来了南京农大的师生指导蔬菜生产……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变得不难了。
其二,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加工,从而引导种养上规模。看看和县禽蛋公司的鸭肉分割冷冻库很能给人以启示。一位姓周的同志拿出两块雾气腾腾的冻鸭肉块告诉我们:“这一种是去皮鸭腿肉片,是销往日本的;那种是带皮的鸭胸肉块,韩国人比较爱吃。”他还补充说,鸭肝给南京人做盐水鸭肝用,鸭绒做成被子销往美国。了解这种“一只鸭子,吃遍全球,用遍全球”的道理,我们就能找到和县大棚鸭蓬勃发展的秘诀,也更能明白“三棚一塘富和县”的原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