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43阅读
  • 0回复

塑造特区新风采——厦门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4
第1版(要闻)
专栏:

  塑造特区新风采
——厦门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之一
新华社记者石玉生汪金福本报记者韩小丽
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海之滨;像一只白鹭,从太平洋西岸展翅腾飞。
厦门,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城,在改革开放的疾风劲雨中焕发了青春。
1981年,厦门成为我国最早创办的经济特区之一。16年来,厦门人脚踏实地地实践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构筑起一座面向新世纪的文明大厦。
明察暗访看厦门
初到厦门,我们陶醉在“海上花园”的旖旎风光之中。
鼓浪屿、南普陀、万石山、集美学村这样的名胜风景自不必说。乘车穿行于市区当中,从眼前掠过的一片片绿和一座座标志性建筑着实让人赏心悦目。在大海的环抱之中,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有青山、碧水,还有成群的白鹭翱翔,怪不得一位外宾在访问厦门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把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了厦门。”
这是真的。不仅自然环境让人留恋,人文环境也令人叹服。
漫步大街小巷,但见:车流如织,却没有汽车的喇叭声;街道整洁干净,行人秩序井然;公共汽车到站时,人们都能自觉排队上下车;公共场所看不见人吸烟,听不到粗话脏话;社会治安良好;商店营业员在接待顾客时笑脸相迎。一个多么亲善和蔼的环境!
记者到文安街道办事处采访,途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地面洁净如洗。原以为是迎接“采访”特意清扫的,待我们有意走到小巷深处,还是这么干净,找一位居民聊天,回答是:“我们这里每天都是如此。”
一位同行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那天他去农贸市场买香蕉,摊主称了一串刚好一公斤,三块钱。这位同行摸遍了口袋,只有两块五毛钱。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钱不够,不买了。”没想到摊主说:“不要紧,五毛钱算了。”这时,一位手提菜篮的中年妇女刚好路过也要买香蕉,当即从身上掏出五角钱递给摊主:“我代付了。”
作为经济特区,这几年厦门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先后摘取了一顶顶桂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二五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等;同时,经济建设也取得累累硕果:1981年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6.4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08亿元,年均递增2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750元增加到2.5万元,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三位;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10强和全国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
很多到过厦门的人都认为厦门特区既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试验区,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要问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
厦门的市民谈起市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众口一词:这是市领导工作得法,能够让广大市民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市民们对市领导的口碑主要来自于两点:一是搞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不护短,从自身做起,并勇于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二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办一件成一件,不放空炮。
今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厦门黄夫”的读者来信,呼吁不能再挥霍公款吃喝了。此事在厦门引起极大震动,有人说,黄夫的信给厦门抹了黑;有人说,糟了,厦门的精神文明这下可要泡汤了。但是,市委领导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黄夫作为厦门一员,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出自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关注,说出了肺腑之言,有助于厦门搞好党风廉政建设。随即,《厦门日报》全文转载了“黄夫”的来信。市委、市政府还专门配发《关于坚决制止挥霍公款吃喝的通知》,要求加强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
领导机关能不能取信于民,首先要看敢不敢正视自己,向自身的腐败行为开刀。厦门在这点上也没有回避。1993年以来,全市共有33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受到查处。市长洪永世说:“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只对下不对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多从群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凡事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厦禾路改造,被厦门人誉为“德政工程”。这条全长4.6公里路的改造涉及2000多户居民的拆迁安置,但没有一户市民抱怨和告状。因为市领导定下“体恤市民、安民为先”的原则,市民相信政府的承诺:要让老百姓比现在过得更好!大年初一,市领导带领一班人看望住在周转房里的临时搬迁户居民,大家拥上来,握着市领导的手说:“这周转房,住得很舒适,我们不想再搬了!”市领导说:“你们还要搬,新房比这更好!”
1993年9月,一条消息在厦门3.6万多名三轮车工人中悄悄传开:“听说市里为了整顿市容要取消三轮车了。”“这不是砸我们饭碗吗?”可是不久,大家心里踏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革三轮车的命,不是革老百姓的命。”结果,一部分三轮车主得到贷款,买了出租车;一部分三轮车工人安置到农贸市场从事小本经营;还有一部分由劳动部门安排就业。曾是三轮车工人,现为白鹤客车出租公司微型车队队长的陈金河,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市领导决策时总是先想着老百姓,我们老百姓自然拥护市领导。”
城市建设、安居工程、社会治安、反腐倡廉,哪样都不是好办的事,但厦门市领导正是在解决这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赢得了民心,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树立特区文明形象
人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担忧:经济特区的高楼起来了,精神文明会不会掉下去?窗口打开了,灯红酒绿会不会腐蚀人们的灵魂?经济发展了,会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厦门人也是在经历了阵痛之后,才破解了这道难题。
打开国门之后,厦门这块土地上现代企业、外来人口、机动车辆与日俱增。小小的鹭岛突然面对这些色彩斑斓的经济活动,似乎有些茫然无措。于是,仿佛在一夜之间,昔日的“海上花园”被人戏称为“美丽的脏厦门”;素有鹭岛之称的厦门甚至连白鹭也消失了。
1990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查,厦门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倒数第四。
这个“成绩”给厦门人注入了一支清醒剂。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城市创建卫生城市的内涵,拟定了全新的战略:“创卫”是城市文明的综合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金牌,更重要的是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树立特区的文明形象。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从此,下大力气改善城市硬环境,集中力量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厦门创建卫生城市的主战场、主旋律。其中筼筜湖治理当属佳作。湖位于厦门市区中心。每到夏季,湖畔蚊蝇孳生,臭不可闻,成为多年来厦门人民的一块心病。厦门领导以“不治理好湖就无脸见乡亲父老,也有愧于子孙后代”的决心,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关停搬迁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终于,湖水由黑变清,鱼虾重现,白鹭也翩然而至。如今,湖边绿树草坪,花团锦簇,成了市民休憩的好去处。
以这样的气魄开展城市卫生建设,厦门很快旧貌换新颜,天变蓝了,地变得绿了,空气也变清新了,“海上花园”的风采又回来了。1995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查中,厦门名列35个大中城市第一名,第二年又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光荣称号。
特区创建之初,不少人还有认识上的误区,现在,厦门的干部群众形成共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两个文明必须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决没有谁先谁后、谁硬谁软的问题。
在厦门,无论是市、区、街道,还是机关、企业、团体,在制定“八五”、“九五”计划和年度工作规划时,都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其中包括计划生育率、升学率、绿化率、卫生状况、文明单位比率、军民共建达标等具体的量化指标。为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他们还坚持定期检查评比,公开评比结果,发动群众监督,严格奖惩制度。去年全市抽查20个单位精神文明规划目标执行情况,主要指标落实率为98%。
城市精神面貌的改变,极大地推动了特区经济发展。ABB集团、太古飞机、林德叉车、翔鹭化纤、正新橡胶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的工业企业纷纷在厦门扎根。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开工的“三资”企业近3000家,实际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厦门已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石兆彬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特区,要向世界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附图片)
压题照片:整洁的厦门街景 张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