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文化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3
第4版(副刊)
专栏:舞台内外

  文化根
于天文
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庆典,我回忆起十年前随吉林省吉剧团赴香港演出前后,亲身感受到的香港同胞对祖国艺术的情意。一九八七年九月至十月,应香港联艺公司的邀请,吉剧团赴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在新光戏院演出吉剧《三请樊梨花》、《燕青卖线》、《三放参姑娘》。中国地方戏曲展是从一九八六年开始举办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香港同胞了解祖国戏曲艺术。
我们刚到香港,就不禁产生了问号:香港内地差别这么大,对于我们这个来自东北、新中国成立后才诞生的吉剧是否喜欢呢?出乎我的意料,吉剧团在港的演出,引起了轰动。每场公演,戏院内都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掌声此起彼伏,叫好声连成一片。我粗略地数过,每场掌声都多达四十多次,时间最长的四五分钟。演出结束后,演员总要谢幕五六次。谢幕后,还有数百名观众不肯离去,拥到台口,向演员欢呼,和演员握手。有些观众还跑上舞台、后台,和演员交谈、合影,请演员签名留念。有些观众和演员照相时,还让演员同他们一起伸出表示胜利的两个手指,庆贺演出成功。由于受到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吉剧团在港的演出,由原定的三场增加到了五场。
尤为令人感动的是,陈宝姗等八位香港小姐,对吉剧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们不仅对吉剧团的公演,每场必看(每场演出的大戏都是相同的),而且每场必拍剧照。照片洗好后,还送到吉剧团的住地,分送给演员。吉剧团离开香港到达深圳的当天下午,她们八人又赶到深圳,观看在港已经看过数遍的剧目。看完戏的次日清晨,她们又赶回香港上班。吉剧团离开深圳的前一天,她们又专程赶到深圳送行,同吉剧团的演员同欢同乐,直到晚九时,才依依不舍地挥泪告别,乘坐最末一班车返港。临行前,她们与我们相约:明年一定到长春再看吉剧。坦白地说,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时激动,并没有太当真。不料,一九八八年春节,她们真的来到了长春,到吉剧团访问,再看吉剧。她们都是香港的普通居民,并不富有。为了节省,乘坐火车,由广州、北京,经过了三天三夜的颠簸、辗转,才来到长春。她们到吉剧团后,就像回到了家里,和演员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滚滚的热泪,流满了香港小姐和吉剧演员的脸颊,流进了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田。
香港同胞为什么对吉剧如此喜爱?陈宝姗等香港小姐为什么对吉剧如此痴迷?陈小姐说:我虽出生在香港,但祖籍广东,和内地是同祖同根。从小,祖父、父亲就带领我看戏,讲戏中的故事和知识。久而久之,我就迷上了戏曲。凡是内地戏剧团来港演出,我都看。你们吉剧非常好看,我当然更爱看了。她还半开玩笑地说:看戏越多,我越感到内地戏曲真是太精彩,太迷人了。不说别的,就是为了多看戏,我也盼望香港早日回归祖国!
陈小姐的一席话,使我深切地感到:吉剧之所以受到香港同胞如醉如痴的喜爱,固然有其艺术魅力强、艺术特色浓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香港同胞和祖国人民“同祖同根”,中华文化之根深深扎在香港同胞的心底。正因为有了这条根,尽管香港同胞与祖国分离很久,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内地差别很大,但他们对祖国、对祖国艺术的眷恋之情并没有改变。相反,正如陈年老酒,时间久了,这种情感更浓、更烈。今天,这种情感促使香港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明天,一定会促使香港在祖国的怀抱中变得更加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