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电视研究工作的一大突破——创办《精品赏析》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7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研究工作的一大突破
——创办《精品赏析》的思考
王录
一九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上午,由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赏析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第九演播室举行。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演播室天幕上“精品赏析”四个大字鲜艳夺目,电视墙上播放着《邓》片的精彩段落。在赵忠祥妙趣横生的主持下,该片的主创人员阐释着拍摄追求和创作心得,电视理论专家评析着艺术成就和探索价值,一些观众还不时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整个演播大厅沉浸在既生动活泼又有浓郁学术气息的氛围之中。这就是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精品赏析》活动的开篇之作。
随后,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又相继举办了《’97春节联欢晚会》、大型电视专题片《科技兴国》、大型电视连续剧《东周列国·春秋篇》、《车间主任》、电视“心连心”艺术团的慰问演出活动等节目的赏析活动,引起了台内外的强烈反响。
这种反响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在《精品赏析》开办前言上有这样的话:“它是精品林中的一块空地,在辛勤劳作之余,各路电视英豪及专家学者汇聚到这里,相互诉说耕耘的艰难、收获的喜悦。”也就是说,《精品赏析》是为电视从业人员而开办的,专业性、学术性是它的定位。由于受众面的狭窄,我们曾为它的前途担心。没想到它一开办,影响力度就突破了原有的对象,产生了广泛的效应。这已经再好不过地证明了《精品赏析》创办的意义和价值——“用电视手段研究电视”的新思路开始付诸实施了。这表现在:
一、突破了传统的电视研究工作思路。我国的电视理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许多研究与四十多年电视事业的实践经验结合得不太紧密,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用电视手段研究电视”正是针对这一现状,从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牢牢把握住电视传播的基本特点,强调电视理论研究要与我国的电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要把研究重点定在电视节目上,定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从而能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掌握电视制作和电视传播的内在规律,赋予电视理论以形象鲜活、内容翔实的活力,逐步改变电视理论滞后于电视制作的现状,达成研究与创作的基本同步,满足电视制作者“理论滋润灵感”的要求。
二、突破了单一的电视研究手段。我们过去沿袭的电视研究方法一般是写文章或开研讨会,直到去年有人提出“把电视手段引进到我们的研究工作”这一主张以后,“用电视手段研究电视”的思路才在我们头脑里逐渐清晰起来,并得到了台领导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品赏析》活动,我们体会到,“用电视手段研究电视”这一主张对我们的工作促进很大,它能变间接研究为直接参与,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电视创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电视创作过程的内在要求,不是空对空,而是实打实地触及到了研究对象的本质;它开拓了电视研究的新领域、新路子。这说明,电视理论研究成果也能表现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电视画面,而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术语和逻辑论证;它扩大了电视理论研究成果的接受面,使电视研究成为专家学者、电视创作者及电视观众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其研究成果也为他们所共享,从而使电视研究少了一份学究气,多了一份生命力。
“以电视手段研究电视”的第三种意义在于促进了电视精品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为推动电视精品战略的实施助了一臂之力。邓小平同志说过:“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因此,自接受《精品赏析》任务伊始,我们就自觉地把这一活动摆在了实施精品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赏析已有的精品,是为了创作新的精品”。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每次《精品赏析》活动,我们都要请来国内知名的学者专家、电视编导及其他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士,从大量电视节目中挑选出具有较好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并引起了广泛社会反响的作品作为我们赏析的对象,认真分析它的思想价值,研讨其艺术特色,悉心体会它的创作甘苦,理智地评价其社会效应,并从中找出对电视制作及我国电视事业有借鉴和促进作用的价值所在。
《精品赏析》从开办到现在已过半年,在这半年的摸索中,我们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碰到了许多困难,有成功,也有不足。
我们仍然要引用《精品赏析》开办前言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精品赏析》也许只是电视精品园中一片刚刚绽露的新芽,尽管弱小稚嫩,却能预示着一个百花争妍的新春正扑面而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