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学者与书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8
第11版(书评)
专栏:

  学者与书话
鲍风
书话究竟应归到哪种文章体式,看来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倒以为是否可以归到读书随笔一类。这里需要首先作些必要的辩证,这便是对“随笔”一词的“认定”。陈平原说,随笔应是学者写的小文章,其间充满了思辨的色彩与文化的品位。现在很多人把随笔与现代作家崇尚的美文相提并论,然美文与目前流行的随笔在美学风格上可谓大相径庭。有论者认为,美文是流行于西方的一种隽永的小论文,它有两种基本的笔法,一种是逻辑性强理性味浓的文论,一种是文艺性的小品文,二十至三十年代有人苦于这种美文于中国文坛的隔膜,呼吁作家们多写一些这样的文章。随笔对文章精神含量是十分看重的。如把书话归到读书随笔一类,要求书话须得有些相应的学术意味,便成了必然。
书话是否非得由学者来写尚值人们进一步探究,但从目前已出版的书话集来看,好的书话多是由学者写就却是实事。摆在我面前的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作为书友文丛之一种的《梦书怀人录》,便是由京城的藏书家姜德明所著。姜德明不仅自小酷爱读书藏书,而且对书籍的装帧、封面的设计等有着较深的研究,尤其对现代文学的书籍版本学及其发展有着较为透辟的钻研。因此,他的书话既富于理趣,又能给人以关于书的新知,读起来让人如坐春风。
好的书话应有相当的版本意识,而缺乏对书籍版本研究的人,是无法在书话中向读者提供版本知识的。所以倡导作者写出好的书话,也即意味着倡导书话作者的学者化。收在《梦书怀人录》中的书话作品,多注重对书籍版本的介绍。在《江绍原的〈乔答摩底死〉》一文中,作者不仅介绍了这本书出版时的时代背景,而且介绍了这本书出版后作者对胡适所作之序的态度,作者涂掉胡适之序也就涂掉了胡适对其学术价值的评价。姜德明通过对流传下来的《江绍原的〈乔答摩底死〉》的版本的考据,便使我们对当时的出版业及作者与文化界的关系有了不少的认识。而要做这样的考据工作,没有一定学术知识是不可想象的。
要想把书话写得生动形象饶有情趣,往往离不开对一些文化掌故的描摹,而对文化掌故的叙写往往衡量着书话作者对文坛了解的程度,衡量着书话作者学问的深浅。姜德明长期做副刊编辑工作,与许多文化名人有着较深的交往,在写作书话时,他往往能够在不经意处写到一些文坛掌故,而且写得生动逼真。
与书籍版本及文坛掌故相联系的是有关书中所涉及的史料。优秀的书话作品不仅注意对版本的考据注重对文坛掌故的描摹,而且对与之相关的史料也尤为关注,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史知识没有相应的出版史知识,只知道一些只言片语,是无法把书话写得厚实起来的。我们读一些书话,读到的往往只是一些空泛的议论和浮华的辞彩,至于其中引出的某些史料,读者一看便知那只是用作点缀而已,有的甚至漏洞百出,这都是因为作者缺乏相应的学术修养的缘故。
学者的书话作品往往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他们所掌握的学问与他们笔下的书话作品的关系,犹如一江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让人有一种博大而又精细的阅读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