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让民族舞蹈之花盛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0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让民族舞蹈之花盛开
汪波
“一到舞台上就什么杂念也没有了。我站在台上,就如同站在长白山下,海兰江畔,站在自己的故乡和那肥沃的泥土中……”这就是年已六十的舞蹈家崔善玉的肺腑之言。
采访崔善玉,你不能不被她对舞蹈艺术的追求精神所激动。她向你讲述舞蹈,讲到动情处,就站起来,在客厅里用优美的身姿向你展示舞蹈的魅力……
四十五年前,十六岁的崔善玉考入了延边歌舞团。从此一位少女走进了舞蹈艺术的殿堂。“我和舞蹈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舞蹈,视舞蹈为生命,把她看作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为了她选定的终生事业,崔善玉开始了刻苦学习。每天,她起得最早,当别人还在梦乡时,她已经练得汗流浃背,她睡得最晚,当别人休息时,她还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崔善玉的汗水浇灌出了千姿百态的舞蹈之花,新疆舞、傣族舞、蒙古族舞、西班牙舞、墨西哥舞,她已通晓二十二种民族舞。
一九五九年国庆十周年,首都人民大会堂,身穿长裙的朝鲜族姑娘跳起了充满生活气息又富有民族特色的“顶水舞”,领舞的就是崔善玉。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了演员,周总理握着崔善玉的手亲切地说:“一是要跳好舞,二是要学好汉语。”周总理的话成了崔善玉做人学艺的行动准则和努力方向。
一九七六年,四十岁的崔善玉回到吉林省歌舞剧院担任舞蹈编导。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丰厚的生活底蕴,艺术家的敏捷和才思,使已不惑之年的崔善玉在艺术的大舞台上如鱼得水,创作激情喷涌而出。她以坚实的脚步和丰硕的成果,一步步地迈进“舞蹈家”的行列。
一九八三年,她编导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舞蹈《刀舞》,为舞台吹进一股清新的风。这个舞蹈后改名为《勇士的欢乐》,参加了一九八五年的国庆晚会,并获吉林省首届长白山文艺奖。
一九八四年,她去北京编排了舞蹈《女将凯旋》、《锦绣江山》,受到了好评。一九八五年春节,她编导了一台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型歌舞《古今中外狂欢节》。她不拘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以新的审美的角度去进行再创作,对古今中外名曲、名舞兼收并蓄,熔于一炉,使之各具神韵和风采。一九八六年,“古今中外狂欢节”轰动南北,吉林省歌舞团带着它南下演出二百场。一九八七年,她又应长春电视台之邀,担任春节文艺晚会《长春春长在》艺术总编导,此节目在首届电视文艺“星光奖”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要做创新派、不做跟潮派”是崔善玉为自己确定的创作原则。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她闯入舞蹈创作领域,以扎实的功底和不懈的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颇有声誉的舞蹈作品。《勇士的欢乐》、《响板欢歌》、《端午之喜》是其中的精品。
跳舞、编舞,崔善玉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随着岁月的流失,她对舞蹈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总是要死的,要为后代留点什么,是祖国的江河养育了我,我要让舞之花常开不败。”她认真培养舞蹈新秀,认真总结经验,十几年来,还相继发表了十几篇舞蹈方面的论文。
一九九七年五月,已是六十岁的崔善玉去安庆石化总厂慰问。当她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面对观众的厚爱,崔善玉后来深情地说:“舞蹈就是我的生命,作为一名舞蹈家,要更深了解本民族文化背景,要根据本民族的当今审美要求去创造、创新、发展、抒发民族的情感,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
她是舞坛的常青树。(附图片)
图为崔善玉的舞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