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充电”赞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3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充电”赞语
朽木
没有闲暇时间,发愁时间不够用,时间富余了又不知时间应该怎么用。因此便有了前一段关于“双休日干什么”的大讨论。问题所及,不只一般职工群众,也涉及各级领导。在不少领导干部那里,实际上不存在“双休日”,工作量一点没减,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下工作方式。另外一些干部,则是出现了另一种“愈休愈忙”的状况:忙应酬,忙“跑官”,这是“对上”;忙“视察”,忙“放松”,这是“下去”。不管“上”或“下”,这“休”是谈不上的。休而不息,闲而愈忙,每月八天,每年一百余天,就是在这么些个忙法中打发过去,实在令人担忧。
因此,对最近报上刊载的关于利用“双休日”去“充电”的消息格外注意。恰如一缕春风,令人神清气爽。“充电”者,补充知识与文化也,说白了,就是学习。群众如此,领导干部亦然。五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减少应酬多长知识/莱阳干部进星期日学校》;五月三十一日新民晚报:《现代科技知识问君知多少/沪上八万干部今弃休应考》;六月七日新民晚报:《(双休日)“一把手大学”人头济济/市经委“换脑袋”研讨班开学》;七月四日经济生活报:《多学点技术多一条就业路/温州青年“充电”忙》;七月十二日文汇报:《安徽高校免费为下岗职工“充电”》……这里当然是“不完全统计”。但仅仅这些,就使我们窥见了如今的“双休日”的一种状况和趋势:学习。学理论,学经济,学科技,学习各种知识,各有所学,各有所攻。报上说,这种学习或曰“充电”,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加强了企业领导的现代化科技领导和指挥才能”,“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一些青年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或促使下岗职工走上再就业坦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信息涌流乃至“爆炸”的崭新时代,面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所有人,只要疏于学习,稍有停顿,就会感到知识的贫困、文化的贫困、思想的贫困,都会觉得对于“充电”的渴求。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要关注并重视“继续教育”,换言之,就是要时时注意知识营养的补充、更新,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百姓如此,干部亦然。“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世纪之交”的今天,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劝诫之意,更有现代意义上的警策作用。而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诸如“双休日”等“富余时间”的增加,也给这种“充电”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一切有心有志有抱负有作为的人,包括工人和农民,一般群众和高级干部,都应紧抓机遇,汇入“充电”的洪流。谁不及时更新知识,补充营养,谁就会落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