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合作社:三方都说好——莱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合作社:三方都说好
——莱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探索
本报记者贾建舟刘磊
农业产业化正以燎原之势有力地促进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产业化的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龙头加工企业要求原料供应的批量性、稳定性与农户供货的分散性、随意性的矛盾,农户利益需要保护与自身缺乏保护能力的矛盾等等。
近年来,山东省莱阳市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为解决上述难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日前记者专程赴莱阳对合作经济这一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进行了采访。
农民说好,因为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莱阳的农村合作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农民自己创造出来的。谈起合作社,莱阳第一个合作社发起人王宇敏感慨地说:“这可是给逼出来的啊!”照旺庄祝家疃村是个蔬菜专业村,全村706亩耕地,种植蔬菜400亩,有350个蔬菜大棚。但前些年,这个村的农民屡受假农药、假化肥之害。村里的西红柿每年都有因喷了假农药而烂在地里的,仅此一项每年的损失不下4万元。买货真价实的化肥、农药难,要把收上来的蔬菜卖出去更难。菜贩子摸准农民的心理,总是在傍晚时来收购,眼看天就要黑了,农民不敢耽搁,只好忍痛接受压级压价。农民气愤地说:“6个种菜的顶不上1个贩菜的。”
作为村支书的王宇敏寻思:农民的事政府包办不了,何不把大伙儿组织起来,自己管自己的事?于是在1995年3月他便挑头办起了蔬菜供销合作社,村民自愿入股,每股500元,当时就有43户农民加入了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王宇敏便派人直接到厂家购买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又派人去各龙头加工企业签供货合同。一年下来,为社员供应出厂价农资近百吨,为社员节约资金2万余元;销售蔬菜200吨,平均每吨价格要高200元,再加上年终分红、利润返还,平均每户社员增加收入3000余元。
东方果蔬供销合作社由53户农民组建。1996年由于气候原因,社员的荷兰豆质量不如平常,有的加工企业想压级压价,合作社统一与之谈判,每公斤价格反而提高0.40元,从而保护了社员的利益。
龙头加工企业说好,因为合作社的建立使它们的原料供应得到了保证,使企业能够更快地发展
应该说,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中,龙头加工企业与农户是一对既互相依存又存在矛盾的利益共同体,那么对于常常坐在“对头”位置上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又是怎么看的呢?
在莱阳,记者采访了全国最大的蔬菜出口加工企业龙大集团等龙头企业,得到的回答大致相同:合作社的出现是个好事。
过去,当地龙头企业面对的是千百个分散经营的农户,所以很难保证原料供应的批量化、稳定化。即使有了收购协议、合同,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也常常难以兑现。1993年,国际市场对牛蒡的需求量激增,各加工企业为争夺货源,纷纷提高牛蒡收购价格。龙大集团原本安排了2000亩牛蒡生产基地,与农户达成了收购协议,但由于农民受利益驱动,纷纷将产品卖给出价高的,致使龙大集团未能按时完成出口合同,被罚款15万美元。在这场“牛蒡大战”之后,“芋头大战”、“青刀豆大战”也相继发生,此伏彼起,让各加工企业大受其害。
组建合作社之后,加工企业不需要再与分散的农户打交道,而直接与具有法人地位的合作社签订合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料供应分散不稳定的状况,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并且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此外,许多龙头加工企业还自己牵头组织合作社。如宏达食品有限公司联合283户农民共同组建了宏达果蔬加工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良种、技术服务,并负责安排种植计划、收购产品;社员则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生产。1995年青刀豆供不应求,许多厂家只好找代购户收购,代购费高达每公斤0.40元,而宏达公司有合作社做后盾,很顺利地收购到所需的青刀豆,保证了生产的需要。
政府也说好,因为合作社为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调控提供了一个载体,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政府的态度又是怎样呢?
从1995年3月出现第一个合作社起,莱阳市委、市政府就对农民的这一“创造”热情支持。并且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决定把兴办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全市推广这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引导农民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下加入合作社。
时至今日,合作社在其运行过程中不但使农民和加工企业从中获益,而且也为政府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调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介。用莱阳市委副书记迟文才的话说,合作社使政府调控多了个“抓手”。在农村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后,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能力大为削弱。而通过兴办合作社,政府就可以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调控意图通过合作社网络贯彻下去,较好地改变了过去“多了砍,少了赶”的状况。
合作经济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在莱阳市蓬勃发展,并且开始走向纵深。以遍及全市的403个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从1995年8月起又先后组建起蔬菜联合社等7个市级专业联合社,并已形成农资供应、蔬菜加工购销、果品购销加工、畜禽养殖服务等十大专业合作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在横向上以改造后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组建了区域性综合联合社,为区域内各类专业社提供信息、科技等综合服务。现在,在莱阳已初步建起联社为专业社服务、专业社为农户服务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架起了企业、农民、政府三者紧密联系的桥梁。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莱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996年,莱阳市出口以保鲜速冻蔬菜为主的各类食品13万吨,创汇1.35亿美元,位居全国县级农产品出口第一;农民人均收入2435元,比上年增长27%。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