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放眼边关外发展满洲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特写

  放眼边关外发展满洲里
本报记者武卫政
位于欧亚第一大陆桥要冲的满洲里,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7月中旬,记者由海拉尔驱车近200公里,走进这座边城,发现这里最好的风光,不在其带有异国情调的街市,也不在那蓝天白云草原蒙古包汇成的美景,而在繁忙的口岸,红火的边贸。
立足优势定思路
满洲里城市不大,只有20万人口,但它的名气不小。早在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之始,这里便成为国际通商口岸;后来这里又担负着中苏(俄)贸易中绝大部分进出口货物的中转运输任务。如今,满洲里人更是自豪:沿边开放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边民互市贸易区,“满洲里挂的都是国家级牌子!”
对满洲里的优势,他们看得更远,满洲里居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于对内对外两个市场的交汇处,必将发挥重要的市场枢纽作用。
得益于悠久的贸易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满洲里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在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新机遇面前,他们提出,内抓基地,外抓市场,加强管理,与国内国际经济互补互接,促进贸、工、农、技、商一体化协调发展,加速地缘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互市贸易方兴未艾
出满洲里市区,西行8公里,便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互市贸易区。记者了解到,从去年11月18日开业,到今年6月份,这里已发展到1200多个摊位,接纳3万多俄罗斯客商,销售额达人民币6500多万元。
“设立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是为了把边境贸易推向更高层次,它是中俄经济合作的一个试验场。”满洲里市市长郎立兴告诉记者,根据中俄两国协议,满洲里与对应的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各自在边界线两边划出10万平方米土地,建立互市贸易区。目前它在中方一侧试运行,主要进行批发、零售等商品经营,是低位起步。但双方正为它的整体开通、扩大职能而积极努力。
边贸的发展呼唤快捷、高效的通道,这两年,中俄双方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对等建设新公路口岸。
如今,与俄方新公路口岸遥相呼应,由满洲里市新建的公路口岸已经落成。市里的同志回忆,当俄方口岸即将竣工时,我们这边还是一片空地。在这种情况下,市里争取贷款1000万元,去年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主体工程。今年又贷款900万元,进行设施配套,预计9月份投入使用,年过货能力达140万吨,过客50万人。
积极进取,成事在人
有人说,满洲里占地利,得天时,边贸何愁不红火!事实证明,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在满洲里,从政府官员到公司经理,许多人与俄罗斯人士相熟。满洲里市与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和赤塔州的政府间沟通越来越密切。双方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会晤协商,随时解决新问题,不断增进了解,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为加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满洲里人特别强调“主动出击,努力争取”,他们称之为“制导式工作”。为促成互市贸易区早日开通,他们力争各级各部门支持,并及时与俄方组成混合工作委员会,走出去,请进来,历经五轮会谈,就诸多分歧较大的问题达成了一致。
互市贸易区开业之初,每天只来20几个俄罗斯客商,有一天竟然无人光顾。管委会马上派出宣传团,深入俄罗斯的农场、牧场和工矿、城市,发资料,放录像,并与各地旅游公司建立了联系。同时,协调国内一关五检等有关部门,对过境俄商优先放行,简便手续,保证了他们有足够时间进区购物。
满洲里连着大市场
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陆口岸,从1988年到1996年,满洲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6.38亿美元,“八五”期间累计向国家上交关税、代征税23.1亿元人民币。边境贸易成为增强地方财力和发挥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满洲里明确提出“大政方针”——前途在开放,优势在口岸,龙头在外贸,强市在工业,出路在改革。
边贸实践将近10年,满洲里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经济实力的经贸企业。全市已有65家企业被外贸部批准享有小额贸易经营权。这些企业与国内2000余家客商和俄罗斯各级经贸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边境贸易,组织出口12大类200多种商品,直接销往俄罗斯很多地区。
利用国家赋予沿边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满洲里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在边境经济合作区投产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中,90%的产品直接销往境外市场,形成内地——满洲里——外商合作的“三点一线”,进口——加工——增值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大片冻土带,蔬菜和水果的需求量很大,满洲里出口那里的农副产品很受欢迎。市里不仅开发了创汇农业区,而且联合国内相关企业,跨出国门,到俄罗斯建立了蔬菜水果分拨中心和批发基地。
面向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本世纪末,中俄两国贸易额将由目前的7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与沿边口岸分争天下势在必然,满洲里人信心满怀。(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