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名人自述是水满自溢、情不自禁,还是名人的虚荣与出版商的利润相结合——平心读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3
第10版(文化)
专栏:一得之见

名人自述是水满自溢、情不自禁,还是名人的虚荣与出版商的利润相结合——
  平心读名人
吴文科
最近一个时期,作家学者之外,演艺界和电视圈的一些知名人士纷纷提笔著述,各自出版了传记性很强的散文集,遂使名人出书渐成时尚,委实称得上是时下一道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
可以肯定地说,演艺界和电视界名人出书是好事。在一个言论与出版自由的文明国度,任何一个公民都有写书出版的权利。只是,这些名人由于职业的关系,使他们首先成了为社会广泛知晓的公众形象。因而,与绝大多数职业写作的作家和学者不同的是,他们的著作行为不是单纯地以作品本身的价值为读者所接受,而是往往借出书的形式延续名人效应。
从读者方面说,对于名人出的书,或者爱屋及乌,或者好奇新鲜,通常是购买踊跃、阅读心切。由于各人的阅读心理不同,鉴赏水平不同,反映当然也就各不相同。一般说来,他们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大多数人通过阅读名人,理解了名人,了解到名人辉煌与风光背后的艰辛与无奈,也从名人们的成功脚印中读出了可资借鉴的人生经验与宝贵教训。也有的读者从中读出了遗憾与失望。比如他们认为某名人的书借著作以自吹,拿出书泄私愤,文过饰非,愚弄读者,并未给人精神上的滋养,有失著述道德;又比如他们认为有的出版商家利用名人牟利心切,原本不多的字数硬要加重页码出版,变着花样多挣读者的钱。
关于读者的遗憾与失望,一方面是非正常理由,比如本不该拿演艺明星和电视名人当成职业作家或学者看待,从而便不应该一定想从其著作中寻觅自己奢望中的营养;另一方面则是正常的理由,比如对于出版商的故意欺诈,他们有资格也有权利进行指责,而不应当姑息。
对于出版社的商业炒作,似也应平心待之。商家投资出书,想赢利天经地义。关键是同时应注重产品质量,不搞经营欺诈。比如不该让那些兜售个人隐私并伤害其他人感情的所谓精神产品上市,不该使以少充多故意加大篇幅造成浪费又损害读者利益的出版行为继续。出版行为既是商业行为更是文化积累,商家的利益直接源于产品质量与经营信誉。名人效应可以带来暂时的利润,但长期的利益并非外加的因素所能维持。因为,书籍最终是以自身的内容立身而非以作者的知名度行世。
大凡物不平则鸣。名人相对而言有比平凡人较特殊或者更曲折更艰辛的生活历程,自然也就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坎坷艰辛与酸甜苦辣,常感不吐不快写出来当然会有认识、借鉴与审美、思考等多重价值。他们的写作有如水满自溢、情不自禁,其写作态度也大都严肃认真,书出版后得到读者的首肯。这当中如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平实厚重,思想充盈;倪萍的《日子》,细腻沉婉,见情见性;宋世雄的《宋世雄自述》,坦诚率真,足可鉴人。姜昆的《笑面人生》与唐杰忠的《笑佛唐杰忠》,在折射着相声演员别一种追求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份关于相声活动的艺术资料。至于杨澜的《凭海临风》与姜丰的几种散文集,则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新一代电视从业人员的多种素质与多重追求。当然还有一些名人的写作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架不住出版商的游说诱惑,临时攒拢,匆忙交卷,一切全凭商业炒作,利润和虚荣结合,出书的质量当然可想而知。徒令热爱这些名人的读者失望甚至招致各种批评,也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名人出书,说到底应当纳入出书的范畴去考察。至于作者是否是名人,应当在出书的意义上略去不计。名人出书时应以作者视之,作者的价值,以其所写之书的质量衡量。任何以作者为名人即用以评价书稿优劣,或者误导读者购买取舍的作法,都是非理性的和不正常的。名人之作并非名作,这是普通的常识。书画界向有“名人字画”与“字画名人”的戏谑分野,似可引来作为区分名人与名作的参考。何况,聪明的读者已经悟出了名人与名作的非对应关系。看来,对待名人著作,关键在于社会与读者应有一颗平常心。学界名宿钱钟书有个关于作者、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妙喻,大意为作者如母鸡,作品似鸡蛋,读者好比食蛋人,既然食客觉得鸡蛋好吃,那就去吃鸡蛋好了,何必非要关心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个比方,很值得热衷于名人的出版商、读者乃至热衷于出书的名人们深长思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