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在夹缝中求发展——东欧中亚国家致力区域合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8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在夹缝中求发展
——东欧中亚国家致力区域合作
本报记者唐进修
在世界政治趋向多极化,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大气候下,近几年来,东欧、中亚国家多边外交日益活跃,区域合作迅速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许多东欧国家都把“回归欧洲”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积极谋求加入北约和欧盟。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实现“回归”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告诉它们,在这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最明智的选择是申请国之间相互支持,联合自强。中亚国家本来对独联体一体化就存有疑虑,再加上独联体一体化步履维艰,于是它们便纷纷另辟蹊径,希冀从区域合作中寻找出路。一些以中小国家为主的区域合作组织便应运而生,像中欧倡议国组织、中欧国家元首会议、中欧自由贸易区、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巴尔干国家外长会议、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东南欧合作组织、中亚联盟、中亚西亚合作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大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外交、安全、环保等问题,对加强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今年以来,东欧、中亚地区又在酝酿规模更大的合作。5月,波罗的海三国总统邀请波兰、乌克兰总统举行会晤,商讨波罗的海与黑海沿岸国家的合作问题。五国元首决定明年再次聚会,并请芬兰、德国等国领导人参加,拟建立“波罗的海—黑海合作机制”。另外,今年乌克兰、外高加索国家、中亚及东欧等国还就建设欧亚石油运输走廊签署了协议。这样,将可形成不经俄罗斯领土的里海—黑海—波罗的海石油管道网。难怪俄罗斯一家报纸载文惊呼:5年至10年后,独联体南部可能形成没有俄罗斯参加的经济一体化。
上述区域合作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它们的行动准则是平等协商、相互支持、联合自强。这些组织多由中小国家唱主角,其经济实力相差不大。它们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主张平等磋商,共求发展。例如,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组成的中亚联盟,把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作为实现一体化的基本准则,不允许成员国领导人相互指责。联盟成立3年来,共通过了50余项合作文件,28项具体合作协议,而且大多付诸实施。这些成就在独联体一体化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尤为引人注目。
其次,合作内容以经济合作为主兼顾其他。摆在东欧、中亚国家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发展经济。但若依靠发达国家援助,要么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要么是口惠而实不至。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左邻右舍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如不久前举行的东南欧(巴尔干)国家外长会议,着重就经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来自这些国家的130名企业家还具体讨论了在银行、电信、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此外,上述组织还在政治、外交、安全、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而中亚联盟在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同时,还计划进行军事合作。
第三,就中东欧国家而言,区域合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回归欧洲”铺路。因为要想加入北约和欧盟,申请国必须解决好与有关国家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纠纷问题。因此,中东欧国家之间大多已签订了双边基本关系条约,国家关系逐步走上正常化。中东欧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发展本国经济,使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为“回归”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
第四,就独联体国家来说,进行没有俄罗斯参加的经济合作,目的之一是寻求多渠道经济联系,以防重新受制于人。以前,独联体其他国家在能源方面都有求于俄罗斯。如今,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正在筹建绕俄而行的欧亚石油管道。而能源短缺的乌克兰积极与富含油气的国家合作,则是着眼于能源进口多元化,以增强经济独立性。
东欧、中亚历来是大国争相“光顾”之地,在里海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后,中亚、外高加索更成为大国角逐的热点。为控制被称为“波斯湾第二”的里海油气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公司不惜斥巨资,与有关国家签署了开采和输送油气的合同。与此同时,西方还通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对这一地区进行政治、军事渗透。当然,俄罗斯不会甘心把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拱手让人,眼看着巨额石油美元旁落,因此积极介入中亚、里海油气的开发,竭力影响该地区国家的走向。鉴于上述情况,在大国夹缝中求发展的东欧、中亚中小国家,在前进的途中不得不左顾右盼,照顾各方利益,有时还得做出某些让步或妥协。但是,只要它们坚持既定准则,相互支持,妥善协调各方利益,排除各种干扰,在联合自强的道路上仍将大有可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