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土壤营养师——记硅肥专家蔡德龙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1
第11版(科技)
专栏:

  土壤营养师
——记硅肥专家蔡德龙博士
从苏华
蔡德龙今年53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一直在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专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80年代中期,他受派遣留学日本,目睹了硅肥给日本农业生产带来的高效益。他想,施用硅肥或许也可以成为中国农业增产的一条途径。
我国的硅肥研究始于70年代,但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在国内外植物营养界,早就有“中国华北地区不缺硅”的学术“定论”。仔细研究之后,蔡德龙对这个“学术定论”越来越怀疑。回国后,他带领16名精兵强将,用一年时间,在广阔的黄淮海地区提取了400个有代表性的样品,检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虽然华北地区土壤碱性较高,但有效硅含量却很低!
这个结果可靠吗?在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河南封丘县,他选择了两户农技员的责任田做施用硅肥的对比试验,一户种花生,一户种水稻。收获时,花生平均增产20%,水稻平均增产29%。之后,他又在黄淮海平原的许多地方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将硅肥的应用范围从水稻、小麦、大豆、蔬菜、甘蔗扩大到莲藕、苹果、棉花、玉米等十几种农作物,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增产效果。最后,他得出结论:在黄淮海平原,凡有效硅含量低于万分之二点五的土壤,施用硅肥都能增产。他提出的“土壤类型不同,临界值也不同”的观点,经一系列试验证明后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称之为“蔡氏理论”。
由于硅是一种“不爱动”的元素,植物吸收较慢。他研制出一种独特的硅肥添加剂,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添加剂中,他利用各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硅元素向植物根圈移动,增强植物对有效硅的吸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肥效,同时又不至于因施用硅肥而影响植物早期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
氮肥在我国的推广用了20年时间,磷肥用了15年,那么硅肥呢?这笔账在蔡德龙心里算了好多年: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为4.88亿亩,若按一半面积施用硅肥、平均增产13%来计算,相当于增加了3200万亩耕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提供3000万吨硅肥,而我国目前硅肥的实际生产能力仅及这一数目的1%!
为此,蔡德龙四处奔波。在领导的支持下,1995年5月,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同年9月,国家科委成果办在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召开了全国硅肥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硅肥专业会议。在此推动下,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20多家硅肥企业相继投产。一时间,神州大地硅肥潮起,他研制的硅肥已推广逾千万亩。作为土壤营养师的蔡德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