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科技带来新希望——巴中地区科技兴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带来新希望
——巴中地区科技兴农纪实
新华社记者余斌本报记者梁小琴
在连续三年遭灾的情形下,巴中地区去年粮食总产仍达到157.4万吨,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全区粮食继续保持增产,夏粮总产比去年同期高出2.89%,玉米总产预计达到40万吨,超过去年10万吨。
记者最近来到这个位于川北大巴山南麓的革命老区,耳闻目睹了当地干部群众运用科技振兴农业的动人情景。
水路改旱路
汽车在巴中南江县寨坡乡水田坪村停下。放眼望去,连片的地膜玉米把一处处山坡染得满是绿色。
其实,在两三年前村子里是看不到那么多玉米地的。尽管这里水稻的常年亩产仅有300多公斤,贫困的水田坪村村民仍长期保持着种水稻的习惯。近年,县委书记陈延荣带领有关部门到此调查研究后,做出了推行旱地改制加快村子脱贫步伐的决定。经过不懈的宣传示范,村民们终于告别了千百年的传统耕作观念,转而种上了玉米、红薯和土豆。水路改旱路,一熟变三熟。科学的耕作方式使水田坪村村民最终尝到了粮食一年亩产达800公斤的甜头。
近年来,巴中地区广泛推行旱地改制,发展以玉米为重点的旱作农业。1996年,全地区玉米生产实现了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三个超历史最高纪录,总产突破30万吨,比1993年翻了一番。今年全地区继续扩大玉米播种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其中仅南江县玉米播种面积便达到20余万亩,地膜覆盖11万多亩。
科技的注入为巴中农业带来巨大的实惠。近年来,巴中地区一共引进推广了地膜覆盖、“双推五改”等上百项农业实用技术。1996年,仅靠推广“旱育秧技术”,全区便增收稻谷3.5万多吨,占水稻总增产量的44.5%,新增产值近5000万元。
户户培养“明白人”
在南江县水田坪村玉米地边,记者见到了23岁的村长张文豪。这位黝黑、精干的小伙子,介绍起农技推广、村级经济来头头是道。县里的同志介绍,张文豪去年刚从大学毕业便被选拔到这儿担任村长。这两年,南江五次公开选拔不同层次的干部,其中从370多名懂技术、有文化的大专生中选拔了205人充实到乡镇工作,使基层组织指导群众致富的能力大为增强。
科技素质已成为巴中地区考察基层干部的一项标准。近年来巴中地区通过党校、农校、电大、夜校,以及选派到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高校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在职干部的培养。通江县等地还对干部进行以农技、农时等为内容的知识培训。目前,巴中地区从县到区镇乡都配备了副职领导,不少村子还配备了科技副主任。南江县70%的区乡干部每年学会1至2项新的适用技术,走到哪里传授到哪里。
三年前,为推广优质粮种,南江县一位领导亲自把种子送到农民家中,指导农民栽种,可干部一走,农民却把种子扔到了猪槽里。为使农民对科技树立起信心,乡村干部们率先示范,在自家的田里使用良种、良法,同时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农民大胆运用科技。山区农民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当亲眼看到用良种、良法的庄稼地里结出更好的果实,一批早用技术、善用技术的农户买上摩托、建起楼房时,农民们的观念便逐渐发生变化。南江县科委的同志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南江计划推广10万亩地膜玉米,由于农民表现积极,实际推广达到了11.3万亩。
巧手编织科技网
由于自然、历史原因,巴中地区多年来与贫穷落后相伴,所辖一市三县个个头顶贫困帽。1993年10月巴中地区成立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巴山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修公路、建水池、造梯田,大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在感受巴中地区群众这种“苦干”精神的同时,记者从当地科技体系建设中再次体会到巴中人敢于探索开拓的改革精神。
刚到南江,县委书记陈延荣便告诉我们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1997年县里按财政支出的1%安排科技三项费,一步到位50万元;此外科技发展基金从今年起每年以10万元的速度递增……这些数字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许算不了什么,但作为贫困县的南江有如此大而快的动作,可见大巴山人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认识之深。
目前,巴中地区的科技培训、科技投入和农技推广体系等正日趋完善。在科技体系建设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这里的科技管理体系。与许多市地不同,巴中地区85%的区乡镇都建起了科委,并有经费和示范基地。科技管理体系已从地区延伸到乡,形成了六级科技管理体系网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