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出政绩——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6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出政绩
——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六
李建军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说真话、谈依靠也好,两手抓、干实事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出政绩上。所谓出政绩,就是为人民作出与其领导职位相称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党和群众挑选一些优秀分子当干部,为的就是要他为人民谋利益、做贡献。如果干部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出政绩,那么要这种干部有什么用呢?“太行公仆”吴金印,这位在大山里当了28年乡党委书记的优秀基层干部,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真理:“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换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下一罐蛋。咱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种的粮食,花的是群众上缴的税收,如果不替人民办事,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出政绩,是群众对干部的起码要求,也是每个干部应有的强烈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不如一头猪、一只鸡”的干部不乏其人。被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是这种人;一些仍然在领导岗位上混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是这种人;还有一些名曰创造“政绩”,实则损害群众利益者,也是这种人。
自从出政绩被党和群众普遍赞扬和提倡,并被作为提拔干部的主要依据以来,“政绩”就变成了一个值得认真分析的词汇。同样叫“政绩”,却有真假、虚实、隐显之分,其行为目的也大相径庭。一种是,以为民造福和本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善于从实际出发,既考虑眼前,又照顾长远,既有利于局部,又有利于全局;政绩真实,谁都能感受得到;政绩越大,群众越高兴。另一种是,以捞取政治资本、升官发财为目的;做事是为了给上级领导看,怎么“显眼”怎么做,怎么有利于突出个人怎么做,怎么能博得领导欢心怎么做,一切围绕头上的“乌纱帽”做文章;为了尽快“制造”政绩,不顾本地实际和群众意愿,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不惜损害群众利益,挖肉补疮。事实上,这种“政绩”越多,群众的怨言越多;“政绩”越大,农民的负担和地方的财政包袱越大。显然,这后一种“政绩”是不足取的。
为了使出政绩不至于走样、变味,必须科学界定政绩的内涵,改进和完善政绩考核方法。我们所追求的政绩,不仅仅是产值、项目,而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既看物质成果,又看精神成果;既看经济效益,又看社会效益;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大事,又看“小事”;既看当前,又看长远。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不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而且利用一切机会,多方面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他收养两名藏族孤儿,为了抚养他们竟然去卖血;见贫困老人双脚冻得红肿,能心疼地抱起老人双脚放进自己的怀里暖着;因病住院,像勤杂工一样打扫卫生。这些数也数不清的“小事”,影响感染着身边的干部群众,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孔繁森就是这样,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为党和政府赢得信任和荣誉,为藏汉民族团结、保卫祖国边疆、稳定社会大局、密切党群关系作着贡献。这是什么?这就是真真切切的政绩。而真正的政绩,是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
有的干部为了出政绩,只愿意干“上大项目”、搞“大动作”这样的“大事”,而把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当作“小事”,不屑一顾。这种理解和行为是不对的。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群众拥护,这不是“小事”,而是基层领导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基层干部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基层干部出政绩的重要方面。
出政绩,是一个艰苦的实践过程。除了端正出政绩的方向和指导思想之外,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实干兴邦”。政绩不是想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不干,什么政绩也没有。当然,干,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而是依靠群众、带领广大群众一起干;不是盲目地干,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努力运用科学方法,“有板有眼”地干。只有这样,才能干出群众所欢迎的政绩,基层领导工作才会越做越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