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上大学:从公费到自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9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身边的话题

  上大学:从公费到自费
本报记者杨雪梅
从今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由自费和公费两种收取学杂费的办法,过渡到了完全自费的办法。这标志着我国近40年公费读大学的历史正式结束,公民接受高等教育须交纳一定的费用已由一种观念变成事实。这场酝酿已久、1994年开始在37所高校进行试点的改革,牵动着家长、学生和方方面面人的心,人们从心理上的接受到经济上的承受都还会有一个过程。
据悉,“并轨”后收取的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约20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生活费,一个人要完成大学的学业没有两三万元是拿不下来的。这个数目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意味着上大学不再只是考不考得上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家庭能不能供得起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准备工作,不能让一个学生因经济贫困而辍学。很多高校也表示不会让有才华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丧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家长更是宁愿倾其所有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政府坦言:学杂费只占培养费的20%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大力认为,改善学杂费征收制度,应注意四点:一是国家要明确收费种类,避免乱收费;二是国家要明确学杂费的最高限度并保持基本稳定,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年人均学杂费加上生活费,不宜超过全国人均年收入的一倍半;三是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应部分或全部免费,以保证高等教育不至于成为有钱人的专利;四是对师范教育和某些将来工作较艰苦而国家又特别需要的专业的学生免除全部学杂费,并提供足额的生活费,以保证这些专业有素质较高的后继者。
40年来,中国一直以较少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庞大的教育体系,目前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花费约在1万元左右,2000元的学杂费平均为培养费的20%到25%,上大学的培养费绝大部分仍是由国家负担。贫困生问题并不是“并轨”后出现的新问题,而且贫困生最大的经济负担不是学费,而是生活费,一个学生一年的生活费是学杂费的两倍以上。根据国家教委对1050所高校300万在校生的统计,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约占15%—20%,即有45万至60万之众。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讲,国家在各高校设立了国家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以签订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毕业时要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边远地区工作若干年,期满后才允许流动。这是使人才分流的一个好办法。
学校交底:资助困难学生已有规可循
到1995年,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在高校已经形成,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杂费减免。前两年,中央财政已拨款2亿元用于高校特困生补助。目前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奖学金名目繁多,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国外诸多社会团体设立的奖学金可以使学生受奖面达到50%以上,努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奖金的数额有的一年达3000元。北京的重点大学的学杂费基本都是2000元,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资金来源要宽一些,并不单纯依靠收取学杂费来改善办学环境。
各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已初具规模,既有助教、图书管理、资料管理、书刊发行、清洁卫生等校内的工作,又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担任家教、文秘、市场营销员、计算机软件设计、新闻机构的特约记者、翻译等,既获取了必要的生活费,又锻炼了自己。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贷学金,贷学金的数额正逐年提高。领取贷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应按期归还贷款及其利息,如果到国家指定的单位或地区工作,还可减免贷款。
普通院校减免学杂费的比例较小,只限于特困生或孤儿、单亲家庭,加起来不超过5%。师范院校及农林牧等专业的学生减免的比例要大一些。
1994年实行高校“并轨”的37所试点学校在当年的招生中,基本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学生的质量也看不出明显的区别,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生因贫困而退学的事情。北京大学招生办的同志讲:只要学生能凑足路费到北大报到,就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完不成学业;如果我们发现有没来报到的学生,会立即和当地联系,查明原因。
尽管高校的资助体系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但毕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多种机会,给莘莘学子提供了希望。
学生家长:供孩子读大学也是一种投资
北京理工大学的孔京对记者说,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掌握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学会计算机等前沿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摆脱高中时代为考大学而读书的压力,凭自己兴趣发展特长、个性,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讲,孩子上大学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家庭的集体行为,是家庭的一种投资。将来毕业了,孩子能对社会有用,能自立自强,就是投资的最好效益。
国家科委科技交流中心高级工程师孙敖敖认为,考大学是农村的孩子走出原来的环境、改变贫困现状的最好途径,一般低收入的家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能获得比较好的职业和比较高的收入,因此这些家长会省吃俭用供孩子读完大学。学杂费加上生活费数目不小,对很多家庭确实是一个负担,很多家庭也许会因此负债。但苦尽甘必来,大学生在社会上还是供不应求的,在大中型城市都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几年所花费的钱也许两年就挣回来了。将来中国的社会一定是知识越多越能够创造更多财富。物有所值,家长才会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山西省地方病研究所的邓景休给孩子报的是清华大学,他认为一个成年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个人对自己前途的一种选择和安排,是一种长期投资,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家庭条件作较全面的考虑。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太好,可以先上师范或收费较低的学校,然后再读研究生,进行二次选择。
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家长已能用平和的心态看待高校收费“并轨”,已接受了非义务教育要花钱的观念,也承认取消公费生和自费生是另一种平等。花钱读大学,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勤俭节约的品德。国家体委的吕光茂说,大学也有不同的读法,省吃俭用和盲目攀比花的钱会差出很多,出门坐一次出租车顶多少次挤公共汽车,因此有必要在大学倡导艰苦朴素的作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