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鱼跃禾谷香——禹城市开发宜渔荒地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1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鱼跃禾谷香
——禹城市开发宜渔荒地报告
王衍亮
山东省禹城市位于黄河北岸,历史上形成了10多万亩的低洼盐碱荒地,尤以位于该市城区西部的2.13万亩的“红星洼”盐碱程度最为严重。该洼原属黄河故道,常年遭受洪涝和盐碱之害,群众常用“旱了收蚂蚱,涝了收青蛙,不旱不涝一片盐疙瘩”来形容这里的荒凉景象。
针对这种情况,该市确立了以渔改碱,挖塘抬田,综合开发低洼盐碱地的指导思想,并从1995年9月开始,在这块世代沉寂的盐碱地上拉开了开发治理的序幕。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共计开挖鱼塘5100亩,塘泥筑台田9400亩,建成莲池1140亩,并按不同生态功能,形成了水产养殖区、花卉区、莲藕区等10个种养小区。现在,2万多亩开发区内,路相通,沟相连,树成行,池塘台田错落有致,到处呈现出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1996年开发区新增水产品和畜禽产品213万公斤,粮食90万公斤,蛋类77万公斤,蔬菜1320万公斤,鲜藕250万公斤,水产养殖的亩效益达到2000元以上。
禹城市开发宜渔荒地战略的成功是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其核心是在政策上规范和引导,主要做法是:坚持区域布局,发挥规模效益;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完善运行机制,实行产业化经营;搞好社会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投入,发展生态渔业。
80年代以来,水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以渔改碱”的新思路,为解决永久性脱盐碱技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供了可能。从去年开始,国家“九五”水产科技攻关“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综合利用”课题在开发区设立工作站以来,水产科技人员对“以渔改碱”理论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提出的“隔膜脱碱”技术和不同盐碱类型的运动规律和调控技术,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展现出可喜的应用前景。
禹城市走产业化之路开发宜渔荒地,虽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充分利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昔日盐碱不毛地,今日鱼跃禾谷香。沉寂多年的宝贵土地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连片的鱼塘,成方的台田,汇成了美丽的田园风景线。1996年新增产值4885万元,各项税收开征的第一年可达400多万元,相当于区内的两个乡镇1996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开发前的1995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00多元,1996年已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仅劳务收入一项,当地农民人均可增收500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