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1
第12版(副刊)
专栏:我喜欢的书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王建辉
这是孟子赞美水的句子,较完整的句子是前加: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江盈科(字进之,1553—1605),名字的来历可能与此不无关系。长时间以来,江氏名不甚著,人知有公安派而不知有江氏。而实际上,在袁宏道倡其学说而受到冷落时,他的这位同榜进士、湖广人,具体说今湖南桃源人氏江盈科,便与他诗文相励,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正是同在吴中为县官的此二人,共同开创了公安派的局面。
我这里不是要说公安派的历史,而只是在闲时翻了翻一部由今人整理的《江盈科集》(上下册,八十万字,岳麓书社新近出版)。对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的研究来说,这应该是一部有用的书,因为江盈科参与创立一个重要的古文学派之故。据序言作者和本书整理者的研究,江的文学思想核心是与袁中郎的“性灵说”相呼应相“商证”的“元神活泼说”,江甚至有两点超越三袁,一是江氏诗文多关心国计民生,发论精警;二是在通俗文学,比如寓言和笑话的创作上,成绩突出。
江氏与我都是湘人,都长时间客居他乡,心中总有一种排遣不了的乡思在。对于江氏的一生眷恋故乡的山水田园,我读之每多感慨。江氏因故里有“渌萝晴画”、“白马雪涛”等有名景点,则取号“渌萝山人”,又以“雪涛”两字作为自己诗文合集的名称。这样一种故里情怀,其实是一个文学研究的好课题,不仅因为人杰地灵和地灵人杰的缘故,还因为人从故土出来,从此便打上了故土的烙印,心系故土,正是这样一种烙印的闪现。而故土情怀,正是中国人之所以凝聚千百年以至亿万斯年的恋根之情。
古来为官为学,常常是合二而一的,学而优则仕的一种解释,就是学好了就能做官,江便因为学行优而仕,做过县官和接近省级的官,不过江盈科对官场表露得更多的是厌倦,也能揭示官场对人性的束缚。这是他的可贵处。有这样一首诗:“小园官署里,物色颇相宜。学舞怜铜嘴,能言爱画眉。笋于行处短,花以摘来稀。就此堪栖隐,但容曼倩知。”整理者将这首题作《小漆园即事》的诗,认作江氏吏隐心态的一种表露的代表作。我翻过书本之后,发现还有表露更为明显的。
江氏诗作力主独创个性,对那些表明不合时流心迹的好诗,我竟能过目成诵,如:“迂疏只合守茅蓬,误逐红尘兴已慵。束缚半生三尺绶,销磨双鬓一拳铜。乍抛吏事从心懒,笑屏人言学耳聋。旧业湘江修竹里,不妨垂钓傲三公。”
诗以外,文占篇幅的五分之三以上。陈浦清先生序中说,江盈科“文尤突出”,信然。在文章里从吏道的视角议论国计民生是他的特点,看标题即可见,如《用人》、《理财》、《变法》等。而文之最优者,据整理者的序文说,江盈科的文章,在当时最有影响的是一些序文。对这个论断,我颇感兴趣。而公安三袁之一也就是后期主将的袁中道也说,雪涛为中郎所作序文,“文如披锦”。袁宏道本人也说江的序文,流丽标致,“大都以审单家书之笔,发以真切不浮之意,比今之抵掌秦汉者,自然不同,所以可贵。”我读书籍,向对有关序跋的言说较为注意,有时也作如此想,要是有好事之徒,能写一部序跋史(我自己当然是有心无力),该是件惬意的事。这次的阅读又得几条关于序跋的言谈,好比是饮了一杯酽茶,美意无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