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中国人离小康越来越近——党的十四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2
第2版(经济)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成就篇

  中国人离小康越来越近
——党的十四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
中国人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中国人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小康目标已越来越近。
小康,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位于贫困、温饱之后,富裕、发达之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现行采用的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经济总体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把这一构想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实现小康目标是世界上迄今未有的伟大工程。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里,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一个萦绕在中华民族心头千古不灭的梦。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才能梦想成真。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11.6%。1995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现价达4754元。从经济总体水平看,已接近改革开放初期擘画的小康目标。
“抓住机遇,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使沉睡多年的中国巨龙开始腾飞。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序步步前移,中国人的“家底”愈发厚实。
人们不会忘记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很是窘困。到1978年,全国年收入在100元以下的人所占比重为35.37%,居民储蓄余额200多亿元,平均每人每年存款不到22元。
星移斗转十几载,我们党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标准,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农村变了,城市变了,人民群众从切身的变化中,直接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实惠。权威资料显示:从1991年到1996年间,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平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5.2%。去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900多元,增幅之高为近年来少见。
改革和发展使中国人的钱袋渐渐鼓了起来。一项最新统计显示:现在我国城镇居民储蓄余额已高达4.5万亿元,如果加上6000多亿元的居民手持现金、300多亿美元的外币个人存款等,实际拥有金融资产5.4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1996年国家财政收入7366.6亿元的7倍多。若分摊到12亿人手中,每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近5000元。根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后几年,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将在超过1万亿元的台阶上继续攀升。在不少城市居民家庭中,除传统储蓄外,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单、信用卡持有量也在快速增长。
告别了往日经济上的“紧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变,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间,在中国消费品发展史上,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页。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使中国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无疑是个奇迹,而近年反映食品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在悄悄下降,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变化。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标准,生活越好,“恩格尔系数”则越低,一般认为60%以上为贫困,40%以下为富裕。多年来,在千家万户的家庭账单中,花在“食”上的钱往往占总开支的一半以上,而进入90年代后这一比重不断下降。199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8.6%,比上一年又降低1.3个百分点,向着既定的2000年降低到45%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这意味着中国人终于有更多的余钱用于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了。消费拉动了生产,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绿色食品等陆续进入城乡居民的家庭。精炼油、专用粉、低糖和低热量食物新品层出不穷,去年全国食品工业产值达到4741.44亿元,今年将超过5000亿元,居国内各工业部门之首。
再没有比服装的变化更能勾勒出中国人这些年的变化了。的确,仅仅是脱下蓝、绿、灰制服十余年,人们已不满足“越穿越漂亮”了,富裕之后往往希望穿得更得体、更舒适,国家信息中心曾作过调查,全国有88.7%的消费者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去年全国服装销售额达2700多亿元,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占11%。
中华大地上涌动的姹紫嫣红的时装潮,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写照。从1992年以来,中国服装年产量达80亿件,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
当中国人脸上的笑容与身上的衣饰一样灿烂时,愈发显出对“住”的殷殷期盼。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一份调查表明,现在中国有90%的人想拥有一套小康住宅。党的十四大以来国家每年投巨资尽最大可能补偿多年积累下的住房欠账。到1996年,全国城乡新建住房11亿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8.94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1.7平方米。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1995年开始实施的“安居工程”正在试点,竣工面积已达2000万平方米。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居民纷纷拿出积攒的钱置办“不动产”。今年春节,福州流行“拜年请到新宅来”;1至6月,上海私人购买商品房平均每天100套,比去年同期猛增一倍。对于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世界银行人士考察后曾如此评论:“中国的住房成就即使从国际标准来看,也是创纪录的。”住宅的水平说明,中国人生活质量跃向了新高度。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全国至少有85%的新迁住户要装修居室。1996年装饰业全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其中家庭居室装修成了消费主体,也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奔向小康的中国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继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庭大件”后,许多人又在忙着装电话、买电脑。目前,全国有固定电话4000万部、移动电话用户1000万户,4000多个寻呼台随时为3900万用户提供服务。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代通讯使“人远天涯近”,而这五年各种交通设施的发展,令人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调查显示,到1995年底,我国出租车拥有量已达50万辆,遍及803个城市。
中国人出行时所享受到的便利远不限于市内交通,这五年,随着京九铁路等一批铁路干线的投入运营,一大批机场的竣工和扩建,以及其他各类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完工,人们日益感受到旅行的快捷。到1996年底,我国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已有95%的乡镇和74%的村庄开通了客车。去年中国民航全年客运量达5550万人次。
这五年中,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全民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5天工作制的推行,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受初等教育程度等生活质量和公民素质指标,也都有了较大提高。
所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跨越了温饱,正在大步迈向小康。我们既然能够提前五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那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初期规划的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