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阅读
  • 0回复

山下湖村的一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9-02
第2版()
专栏:

山下湖村的一天
新华社记者 杨树棠
太阳还躲在东边老鹰山后,天还只有麻麻亮,浙江省诸暨县山下湖村前广场上二丈多高的广播台上,便响起了“土广播”嘹亮的声音:“农友们,超额完成粮食增产计划,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支援灾区人民,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那是八月十二日早晨。西江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起来得最早,在晨光曦微中,一百多个社员匆匆赶到稻田里,开始了一天愉快的劳动。接着,互助组和单干农民也都陆续下田生产了。
迎着初升的太阳,西江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詹德乔带着我到田间参观。他指着田头一块一块“增产牌”告诉我:“社员们听见省委超额增产粮食的号召后,都很兴奋,全社四个生产大队和十二个生产小组都开了紧急会议,把每丘田都反复地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各种不同的增产办法,定出超额增产的指标,然后写在牌子上插在这里。”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增产信心都很大,认为现在虽然全社三百六十多亩早稻已经收割,没有办法补救,但是在七百八十多亩单季晚稻和四百亩双季晚稻田里,加耘一遍田和多施一次肥,每亩多打二十斤稻谷是有把握的,再加上收割时细收细打,尽量爱护,每亩又可以多收十斤,那么全社一千一百多亩田就可以多收三万五千多斤稻谷了。
我们站在村前枫桥江的高堤上,看面前稻田里一片碧绿,稻苗已有一、二尺高了。农民们正蹲在稻田里耘田、除草或弯着腰在水车架上车水。詹德乔笑着对我说:“说来你怕不信,我们这里不久以前还是灾区呢。”原来这里在五、六月间曾连续下了五十多天大雨,江水涨得和堤岸一样平,西江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们和洪水搏斗了四十多天,筑起一条三里多长的堤坝,挡住了洪水。七十多部水车日夜不停地排除内涝,结果终于保住了江的南面三百六十多亩早稻和可插一千多亩田的稻秧,江的北面七百多亩早稻虽然受淹损失,但经过几次排涝抢种,也终于全部插上了晚稻。这里是个易涝易旱的地区,最近十多天没有下雨,已开始发生旱象了。现在全社已经组织了四部牛力水车和三十多部水车车水灌田,保证丘丘不缺水,肥田粉和石灰已经买来了一部分,妇女们也决定增积土肥,明后天耘过二遍田,就要下肥料。詹德乔说:“我们的水稻一定要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增产一成三,任何自然灾害都吓不倒我们,让老天爷也看看我们组织起来的力量。”
村后山坡上,一支妇女大军也正在紧张地劳动着。西江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四个生产大队的女大队副率领了三十多个妇女,冒着炽烈的阳光,一部分在蕃薯地里除草,另一部分在开掘玉米地。前两天,妇女们也开会订出了计划:坚决消灭空地,利用山坡,田塍和屋边隙地,每户种一百株玉米,全社一百零八户,共可种一万零八百株,另外在全社二十万株蕃薯地上,再嵌种玉米一万株,并利用空地种黄豆籽二斗。今天,妇女们一大早就到山上来了,大家兴高采烈,掘地的掘地,除草的除草。五十一岁的何秀凤起早拾了两筐猪粪,又赶到山上参加掘地。六十八岁的姚阿翠上山一气拔了一千五百株蕃薯藤边的青草,也不感到疲倦。
太阳落在西山背后,美丽的山下湖村慢慢地罩上了一层暮霭,农民们三三两两的回村了。晚饭后,西江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总结了一天的成绩:一百三十七个男劳动力耘田一百四十七亩,车水二百七十四亩,超过平常的工作量约百分之二十。三十六个妇女掘出玉米地七十二畦,并拔除了八万二千株蕃薯藤边的青草。村里互助组和单干农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也做了比平常较多的工作,詹七生互助组已在山边开出二分多空地,种上了三百多株玉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