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维护绿色家园——来自荒漠化的警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12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视点(十)

  维护绿色家园
  ——来自荒漠化的警示
  本报记者 董建勤 潘承凡
  编者按:荒漠化是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荒漠化问题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也直接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本期《视点》报道了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唤起全社会环保意识。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但事在人为。在防治荒漠化的事业中,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也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6月17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是我国在全世界首家设立的“土地日”;
  这两个互为关联的日子,警示着人们正视土地受到沙漠威逼的现实,唤起人们对土地不断减少的关切,更鞭策着人们全力以赴投入这场保护绿色、保护生命的“人沙之战”。
  荒漠:一道全球的生态难题
  荒漠化,也就是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是一道全球都面临的生态难题。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生在非洲的那场严重旱灾造成的空前灾难,迫使国际社会更加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一词由此得到广泛使用。1994年颁布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赋予其明确含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加、中、美4国国土的总和,并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2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主任慈龙骏教授说,我国荒漠化的特点是范围大、持续久、危害重、治理难,遍及13个省、市、自治区,包含90个完整沙区县、508个部分沙区县,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总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两倍多。西北、东北、华北等13个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的亩产仅几十斤,“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煮一锅”。中、加、美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荒漠化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为541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毫无疑问,荒漠化危害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防治: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斗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的治理,从50年代起就号召全国人民“向沙漠进军”,组织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和防沙治沙工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防治荒漠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经过国务院52个部门300余名专家历时一年半的努力,五易其稿而完成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的组成部分。国务院还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于1991年成立了由16个相关部委组成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并成立了荒漠化监测中心、防治荒漠化研究发展中心和培训中心,各地也相应建立了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或领导小组。组织近万名技术人员完成了《中国荒漠化报告》,制定了长期防治规划,编制了国家行动方案。
  ——1992年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以来,财政给予治沙贴息贷款,连续3年增幅均在50%以上,到1996年累计已达10亿元,造林和完成沙区治理开发面积428.7万公顷。截至1996年底完成综合治理开发面积540多万公顷,创造了生物固定流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地衬膜水稻等许多成功的开发治理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洲。到目前为止,全国以防沙治沙为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已开发有关防沙治沙建设多种经营项目620多个,创产值7.4亿元。
  ——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已与众多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络和工作关系。从1994年后半年开始,我国先后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关国家政府申请多边和双边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金额分别达110万美元和4000万马克。总体而言,一个自上而下又与国际社会相联系的全国防治荒漠化的管理、科研、治理体系已经建立,走上了从单纯的防治逐步转移到综合治理、科学开发利用荒漠资源的轨道。
  几十年来,新疆绿洲面积扩大了2.6倍。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和西部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大规模飞播牧草后,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大片沙漠变为绿洲,联合国有关专家观摩阿拉善左旗飞播现场时,惊叹为“世界治沙奇迹”。陕北榆林地区努力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富一方人,发展一方经济的目标,进行大面积综合治理,大面积飞播牧草,狠抓水土保持,10年间泥土冲刷量减少90%以上,风速降低24%,沙暴日由60天减少到30天,实现了“人进沙退”。昔日“走西口”的人们开始脱贫致富奔小康,人均产粮400至600公斤。被称为“黄龙”的兰州南北两山,长期以来种树难活,飞播沙打旺成功后,带动了灌乔木的发展,变成了“绿龙”。
  难点: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一方面是我们为治理荒漠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面是荒漠化问题仍很突出,甚至有扩展趋势。怎样看待这个现实?专家指出,当前防沙治沙的突出矛盾是:一处治理,多处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这一边治理,另一边又不断破坏。也就是说,全国整体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首先是超载放牧。据全国普查结果分析,在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继续扩展的诸多原因中,过度放牧成为最主要的因素。藏北高原之所以成为重点扩展地区,就在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草原过牧情况越来越严重。目前,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干旱区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了理论载畜量,特别是在干旱年份,一些草场承载能力急剧下降,而牲畜数量却得不到及时调整,超载率高达200%以上。目前已有0.87亿公顷草原沙化、退化、盐渍化。
  其次是盲目垦荒。由于这几年粮食效益提高,不少人把发财的目光投向了大草原,租上几千亩,投资一套机械,几年就可赚个上百万。黑土带开垦光了,便越过禁垦线,违法开垦。有的乡租出1万亩地,便可收入10万租金,一年的开销基本齐了,供需市场就这样易于沟通。有同志向我们介绍,开垦种粮热还蔓生出这么一种畸形现象,不少人凭关系,租来几万亩地,然后再转手包给别人,当个不流汗、不出力旱涝保收的二地主。开地种粮,已成了市场经济不太发达的呼盟最能来钱的行当,直接受害者,便是最珍贵而又脆弱的大草原。
  还有一点,就是在利欲驱动下乱挖药材、乱采矿和乱樵滥采等短视行为有增无减,屡禁不止。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是该地区一些地方重要的薪材和药材资源。据有关资料,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00多万公顷,到80年代中期,因樵采已毁掉1/3以上。新疆荒漠化地区每年需燃料薪材350万至700万吨,几乎全部采用沙区植被,造成大面积沙化。近年来,一些人在西北干旱区无节制地乱挖甘草、滥搂发菜,加剧了荒漠化的扩展。据宁夏有关资料表明,盐池县因超负荷乱挖甘草被直接破坏的草原达20多万公顷,经济损失有3487万元。塔里木河地区因过度用水,使输往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以至断流,造成植被衰退、死亡,大片土地荒漠化,30万亩草场被毁,天然胡杨林由81万亩减少到24万亩,长达180公里的“绿色长廊”濒临毁灭。
  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可持续发展被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作出如下界定:“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即不以伤害后代的利益为前提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就是说,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防治荒漠化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将防治荒漠化纳入了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之中,决心是空前的。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作出重要批示。党的十五大明确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再加上我们已有的比较成熟的防治荒漠化技术体系,可以说,大规模防治荒漠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的、符合实际的。我国实行统一规划、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将目标分为两个10年(1990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一个40年(2011年—2050年)三个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到2010年要基本遏制全国草地大面积荒漠化的势头,逐步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其核心问题,农、林、水、牧、工综合发展是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则。长期从事地理科研的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满有信心地对记者说,要改变以前植树只用心种树,种草只尽力管草,水土流失只专注水保措施的局面,群策群力积极地加以控制、改造、防治和利用,荒漠化就可以资源化,为人类造福。
  提高全民的防治意识十分重要。有人说,中国荒漠化扩展的趋势之所以难以遏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防治的意识不强,认识不足,没有把防治荒漠化和自身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及脱贫致富联系起来,没有把在利欲驱动下的短期行为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没有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当前亟待使荒漠化防治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让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荒漠化正在逼近我们的家园,必须高度重视,而只要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荒漠化完全可以防治。
  近年来,在荒漠化的间接防治方面,我们已出台了《森林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水利法》等不少法律、法规和规章。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对于治理荒漠化问题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我们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和信息网络,及时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势在必行。
  古人说:“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体现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华民族栖息五千年的这片文明国土上,理当一脉相承。面对新世纪渐露的第一缕曙光,中华民族作出庄严的承诺:我们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奋斗,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守住我们的家园!那时,回首秀美山川,定然是一片生命原色的苍绿!
  设置沙障,固定流沙。(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