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飞架天桥度关山——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寻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2
第1版(要闻)
专栏:纪念改革开放20年 难忘第一

  飞架天桥度关山
  ——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寻踪
  本报记者 田俊荣
  走进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档案室,打开发黄的卷宗,14年往事一起奔来眼底……
  改制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古怪的股票。土蓝色勾边,大小如壹元人民币。下附一张草绿色的股息、红利票。背面注明:5年还本,除分红外,还保证每年5.4%的利息。这张“保息还本”的股票,诉说着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时深深的时代烙印。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北京南城有个天桥,天桥有个天桥百货商场,商场以敢第一个吃螃蟹闻名。50年代,它是“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80年代初,它又第一个打破中国30年工资制,将商业11级改为新8级。下一步怎么走?
  1400平方米的大棚实在太破了,朽木屋架,苇席吊顶,灰坯墙一拳一窟窿,雨季来临,须支上几根碗口粗的铁柱,以防倒塌。30年了,没一天不想修,但,钱从何来?
  更让总经理张继斌苦恼的是企业毫无自主权。从条条块块的视角看,“天桥”只是崇文区百货公司属下一个小小科级单位。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修个厕所,都得上边拨钱。“天桥”曾在外地找了七八个联营点,以商品形式投资,就这,还被有关部门狠狠训了一顿:“北京的物资能这么随便外流吗?”
  张继斌在寻找出路。在早期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他隐隐想到了股份制,他只知道,股份制能政企分开,企业有自主经营权。
  1984年7月25日,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呱呱落地。章程,是参考国外条文,辅以对解放前股份制一鳞半爪的印象,闷头写的。股票,是极郑重地抠出5万元到北京印钞厂印刷的,总额300万元。
  “天桥”股份制最不规范之处是股票“保息还本”。但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说得好:“1984年,习惯于计划体制、毫无风险意识的普通老百姓怎能轻信一张不还本、不保息的纸呢?”
  交锋
  这大概是中国最奇特的一张工商营业执照,京崇商字第1434号。据说,“天桥”报“户口”时,工商局整整议了三天:企业性质这栏怎么填?说国营吧,明明把股票卖给个人了,说集体吧,又不像;说个体吧,也不是那么回事。最后来了个一锅烩,把企业性质定为“全民、集体、个体合营”,它是体制外的“天桥”遭遇困境的一个小小缩影。
  原北京市体改委主任李俊华曾不无忧虑地向“天桥”点破:“你们的股份制将面临政治、政策、经营三大风险,要顶住。”
  诚哉斯言!股份制的争论持续了十多年,天桥在最困难的时候,300万股金被“股民”退掉145万,1/3的董事会成员卸职,监事会全体解散。
  “天桥”跳出了体制之外,但跳不出政策不配套的掣肘。“天桥”除了给国有股分红外,还得按55%交所得税。掐指一算,等于交了两次利税。股份制的商品价格表、会计报表,在上级眼里如同“天书”,情急之下,苦求上级单下一份价格表,另设一个科目才算“接轨”。
  经营上,吃不上国家的“大锅饭”,也意味着可能“挨饿”。可天桥人说,股份制是“泥饭碗”,它可能变小,但更可能变大。
  1988年,“天桥”扒了风雨飘摇的大棚,建营业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新楼。于是,中国的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真正地创造了一条“纪录”:由于一些部门对股份制企业不理不睬,加之“天桥”地处两区交界带,跑大楼项目,一辆波罗乃兹小卧车总行程竟达8万公里,发动机主机生生烫坏。涉及市、区21个综合部门,盖了272个鲜红的公章!
  总经理张继斌为盖楼积劳成疾,在新楼开业前78天,他倒下了。咽气时,瘦成30公斤,只剩了一把骨头。
  上市
  在天桥档案室里,我身边的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任世安正紧张地看寻呼机。瞥见“北京天桥”股价下跌,他如释重负:“股市盛传天桥要资产重组,庄家借机炒作,股价飙升,这两天我是心惊肉跳:股价高,股东对分红的期望值也高,经营者的血压也‘高’呵!”看来,老字号的“天桥”,也融入了上市公司的新节奏。
  1988年,“天桥”发行第二期700万元股票。1993年5月,“天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经济学家万典武概括“天桥”的三个“独占鳌头”之举:全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股份制企业、第一批规范化股份制企业、第一批异地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合上卷宗,中国股份制的发展脉络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地方农民集资入股、合资办企业,这便是我国股份制的雏形。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股份制“可以继续试行”,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针对股份制的争论说了“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直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才一锤定音: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天桥”以区区140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在14年前就打出“股份制”大旗,其历史作用,将随着历史的流淌,愈来愈清晰地凸现出来。
  14年前,“天桥”股票“保息还本”还卖不出去,“天桥”的企业性质,还令工商局大为头疼。悠悠十余载春秋后,我国股份制企业已近1万家,仅上市的公司就达800多家,投资者3700万人。股份制所特有的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有利于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的优势,是其高歌猛进的奥秘所在。而这些优势,在“天桥”14年的历程中,也较好地表现出来。
  但众多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并非“一股就灵”,并且,股份制本身,在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也亟待完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像“天桥”一样,我国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