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共有一个家——内蒙古东部地区各民族团结抗洪救灾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共有一个家
  ——内蒙古东部地区各民族团结抗洪救灾二三事
  杨彦魁
  内蒙古的东部,河流纵横,嫩江、霍林河、洮儿河、诺敏河……
  内蒙古的东部,少数民族聚居,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
  内蒙古的东部多旱少雨,各族人民沿河而牧,逐水而居。1998年入汛,天河倒泻,洪水肆虐,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空前劫难。面对滔滔洪流,他们奋起抗洪抢险,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抗洪歌。
  大局为重
  7月31日到8月1日,乌兰浩特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察尔森水库水位远远超过警戒线,必须泄洪。洪走洮儿河,眼看就要冲决河堤,直逼乌兰浩特飞机场。怎么办?只有分洪入渠,方可保住机场。但沿渠的1.6万亩丰收在望的稻田和蒙古族同胞聚居的义勒力特苏木(乡)必将遭受重大损失。
  舍机场,还是舍村庄稻田?决策者咬一咬哪个指头都疼。昔日蒙古族牧民以游牧为主,人无定所,畜无定栏,生活贫困。如今,人定居了,种水稻了,收入稳定了,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多大的进步啊。冲决稻田,人心何忍!
  可是,冲决机场,全兴安盟唯一对外联系的空中通道必然中断,经济损失更为惨重。抗洪的决策者们以万千百姓达小康为己任,这笔账,也不能不算啊!
  消息迅疾传到苏木,全体领导成员旋即决定:苏木事小,机场事大。大局重于小家。牺牲小家保大局义不容辞。
  全苏木村民同心首肯,因为他们知道,就在此刻,一架直升机正在机场整装待发,准备救援被洪水围困了几十个小时的5万阿尔山市各族人民,机场、飞机,是他们唯一的生命线。
  “吱,吱”几声,闸门打开,洪流直冲义勒力特。3个多小时以后,16000亩水稻不见了,286家房屋进水了,46间房屋倒塌了,而一坝之隔的乌兰浩特机场安然无恙。
  大局何止一个机场。百里绰尔河大堤是吉林、黑龙江四县市和四平至齐齐哈尔铁路的屏障,当地各族人民严防死守40多天,宁淹自家,不放一滴水。
  兄弟情谊
  8月9日上午,霍林河巴彦呼舒险段正在迎战第四次洪峰。镇防汛指挥部为防万一,紧急动员村民撤离。在蒙古族村民聚居的浩特化,许多村民闻风而动,携家小,驱畜禽,撤到山上。可光秃秃的山坡何以安身?辽宁朝阳市来到科尔沁右翼中旗办砖场的李凤山和妻子余香琴将自己家的8捆塑料布很快分发给蒙古族兄弟搭起帐篷。
  下午3点多,决堤的霍林河水撒泼似地冲进浩特化。等待、观望的人傻眼了,顾了老的顾不了小的,顾了人顾不了物。只身逃出来,山上又无法安身,人们又不约而同地涌到了砖场。
  这下可忙坏了质朴、善良的李凤山夫妇,他俩像迎亲似地抱进小的,搀过老的,拉着女的,迎来男的。砖场宿舍“客满”,又腾出办公室、仓库,最后干脆把两个弟弟、一个外甥的住房也让出来。李凤山点着茶炉烧水,余香琴下厨做饭,整个李家和砖场成了管吃、管喝、管住的“招待所”。
  几乎与此同时,相距十几里之外一个铁路小区的8名年轻人闻讯,立即组成“志愿队”,拿着自家的食油、咸盐、药品,趟着齐腰深的洪水,送到山上。因语言不通,受灾者和支援者只能用手势交流着思想,但那一张张笑脸里蕴含的民族之情,胜过千言万语。
  十几天后,洪水渐渐退去了,蒙古族村民陆续返回家园,可李场长一家和“8人志愿队”汉族兄弟的那份情谊却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亲如一家
  7月31日近午,双金嘎查沉默了许久的大喇叭突然传出嘎查达(村长)戴金山的疾呼:村民们,鲜光屯受淹了。能动的动弹动弹,帮朝鲜族兄弟们一把。
  鲜光屯位于霍林河岸边,全村有60户,一色的朝鲜族。7月18日至8月9日,霍林河水连续4次发难,夷平了鲜光屯。第三次洪峰之后,蒙古族聚居的双金嘎查得悉后,迅速组成一支40多人的抢险队,有车的开车,无车的徒步,急奔鲜光屯。
  抢险队用七八只闲置汽油桶拼浮筏,趟着一米多深的水,冒着房屋坍塌的危险,一次次、一家家抢救粮食、衣物、家具、农机具,再载筏送到嘎查。许多村民还主动腾出自家住房,近百口无亲可靠、无友可投的朝鲜族兄弟,被请进了双金嘎查,蒙、汉、鲜三个民族同吃一锅饭,同住一栋房,亲如一家。
  (内蒙古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