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揭开海湾面纱的一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8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揭开海湾面纱的一角
  林皎明
  阿布扎比夏日的夜晚,海滨大道为最佳去处。不难想象,在一个被欧洲人称为“文化沙漠”的都市里,还能有何景观比蔚蓝色的大海更令人陶醉的。
  这条公共海滨大道地处阿布扎比岛的最北端。岛屿东西两侧,属酋长家族所私有,辟为皇宫及贵族的深闺宅院,闲人不得入内。唯北线海滨可拥抱大海。三四十层高的华厦楼宇依海而建,绿茵草坪与街心花园沿岸伸展,恍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紧靠海边,是一条东西横贯的10多米宽的镶砖步行道。防波堤由海岸西侧伸向大海,与外海的沙岛遥相呼应,形成一处风景点。站立在防波堤的尽头,游人可驻足远眺,将阿布扎比的全貌尽收眼底。面对这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现代化建筑群,人们不能不感叹从小渔村到摩天大厦的变迁,赞美石油神奇的魔力给海湾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当太阳落山,酷暑在海滨大道最先散去,招来憋在房内一天的人们出外喘口气。阿联酋的白天,室外气温经常维持在47摄氏度,甚至热到50摄氏度以上。初来乍到的游客在正午的烈日下呆20多分钟,皮肤便会被灼伤。有心人计算过,在阿联酋呆一年,半年时间在冷气房里度过。如果不乘此时在海滨略舒筋骨,吹吹略带腥味的海风,那日子更如嚼蜡。
  夜幕下,海滨大道生机盎然。样式别致的海滨路灯,像串串明珠,把十里蜿蜒长堤勾勒出来。喷灌机的水屏反射着路灯的七色光芒,绿草坪上闲坐着劳累了一天的印巴工人,阿拉伯男孩学着滑旱冰,欧洲女孩带着头盔,把自行车骑得飞快。白袍富家子弟经常驾车到此,寻找搭讪的外籍女客。时尚日渐开化,黑纱蒙罩下的当地女子,也会换上运动鞋,三五结伴,姗姗而行。这里有阿布扎比白昼不易见到的市井一幕。
  阿联酋的社会生活,出奇地平静和安宁。在以伊斯兰教规为行为准则的酋长国里,居民基本保持着沙漠游牧民族淳厚朴实的民风,社会犯罪率非常低。这里很少听说抢劫凶杀等恶性案件发生,偶尔发生偷窃和非礼案件,也多为外地不法分子所为。阿联酋全套照搬英国警察制度,装备先进,办案迅速。有一次,记者发觉自己的汽车夜晚被其它车辆轻微擦伤,便以手机报警。5分钟后,摩托骑警立即赶到,当即办案,有板有眼,效率相当高。凡警方破案,会将罪犯照片登报,严惩不贷。外籍劳工稍有违规行为,一经举报,便驱逐出境。
  记者在伊斯兰国家呆过较长时间,自以为见识不少,不曾想到海湾国家执行宗教法规异常严肃。在开罗,你可以在酒店开怀畅饮;在卡萨布兰卡,你可以短裤上街;在贝鲁特,你可以挎着女郎吹口哨,但在海湾,这些“可以”却不可以。当你眼见警察将喝酒及贩酒之徒押上警车,便不再怀疑宗教与国法的严格统一。
  如果说阿联酋与其它海湾国家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那便是浓重的印巴文化对酋长国市井生活的冲击。电影院上映印度歌舞片,印巴电视台节目随时可见,大街上印巴人的服饰五花八门。在海滨大道上,休闲人也以印巴人为多。阿联酋号称230万人口,其实2/3是印巴侨民。本国公民究竟有多少?据说,阿联酋建国之初,只有8万人,繁衍再快至今也不会超过三四十万人。国民“大半数”是外籍人,全球实不多见。有关印度人在阿联酋的历史,可以写成一本专辑。有人说,在阿联酋,当地人光说不干,印度人只干不说。这是指酋长国的许多行业实际由印度人控制,本地人从不涉及体力劳动及简单劳动。印度人经常私下耳语,阿联酋“是我们亲手建设起来的”。如若有人不信,他们会自豪地指出:“30年前这里还在使用印度货币呢!”(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