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长期性与紧迫性——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方法系列谈之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7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长期性与紧迫性
  ——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方法系列谈之六
  谷文耀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是关系到能否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切实加强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得不到高度重视,二是得不到长期坚持。而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以长期性为借口,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致在工作中缺乏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得不到坚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工作上急功近利,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使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必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性有统一的辩证的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比物质文明建设难度更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发展演进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信仰、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风俗习惯的社会成员都具有共同理想和现代文明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而且还要教育人们战胜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同样,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精神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和文明素质的升华,这要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不能靠外在力量的强制,要靠长期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反复的宣传、示范、引导、教育,不花时日、不花功夫和气力,精神文明建设是不会奏效的。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今天可以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相反,长期性蕴含着紧迫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告诉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必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其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使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洗礼。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适应并促进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应该继承哪些有利于现今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应该抛弃哪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糟粕?应该创造哪些新的精神文明?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需要指出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休戚相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既要防止片面的、幼稚的“自然论”思想,不能认为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会自然而然地搞上去;又要反对错误的、有害的“对立论”观点,不能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会影响和妨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总之,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既是长期的,更是紧迫的。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性与紧迫性的关系,在制定和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时,抓住当前的突出问题,从解决现实的紧迫问题着手,卓有成效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整个系统工程;在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使今天的每一项工作都成为长期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