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崛起在黄河三角洲——山东滨州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1
第1版(要闻)
专栏:

  崛起在黄河三角洲
  ——山东滨州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扫描
  本报记者贾建舟
  鲁北滨州,置身黄河三角洲,过去是个贫穷的地方。现在,滨州变了。今年头8个月,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22.97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16.7%;出口创汇9164万美元,同比增长13.6%;地方财政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18.5%。
  练就“千里眼”
  这些年,滨州纺织业练就了一双洞察市场的“千里眼”,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出口产品产销两旺,产销率高达100%。
  滨州针织品集团公司每天盯着因特网,对国内外市场上有关的原料、产品、行情等各种信息掌握得一清二楚。邹平魏桥棉纺织厂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立起覆盖十几个国家和20多个省市的信息网及信息检测分析中心,并设立了15个办事处和30多个信息网点。“盯着市场看,瞄着市场干,围着市场转,跟着市场变”这句口头禅,成了滨州企业克难制胜的法宝。滨州印染集团根据非洲地方特色开发的印花布畅销非洲市场,年创汇近2000万美元。1997年,这个厂实物产量达到1.5亿米,居亚洲第一,产量、利润、利税已连续几年夺得全国同行冠军。
  “小鱼”吃“大鱼”
  滨州印染集团曾被戏称为随时将被吞掉的“小鱼”;魏桥棉纺织厂也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乡镇油棉厂;鲁北化工集团原是一个只有8人的科技实验项目……然而,就是这几条滨州“小鱼”却游弋到市场上,吞进了一条又一条“大鱼”,成长为市场上弄潮的“大鲸鱼”。
  滨州“小鱼”不仅能吞下“大鱼”,与众不同的消化功能和转化营养的速度也令人瞠目。滨印集团“点缀式”引进之术,创出了1∶10的投入、产出比。他们抓住关键机台、关键工艺,不惜重金购买世界一流设备的“心脏”,辅助设备则由国内填平补齐。1995年至1997年,魏桥棉纺织厂吞进了3.4亿元、19个项目的“大鱼”,企业生产能力扩大28倍,固定资产增长71倍,利税增长15倍,资产负债率却由85%降至51%,棉纺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
  刨掉“结构雷同”病根
  滨州地区吃过不少“卖难”的苦头。1988年,惠民县踩着别人“脚印”发展山楂园,一时间山楂树栽得漫山遍野。果品变不成商品,急了眼的乡干部又挨家挨户号召农民穿山楂糖葫芦“提篮小卖”。农民眼看遍地山楂烂在地里,气得拿起斧子砍树。
  1992年起,滨州地区从结构雷同这一病根刨起,坚决淘汰雷同、老化和低劣品种,引进、筛选了6个国外和地方名优特稀品种。阳信鸭梨,邹平水杏,沾化冬枣,短枝红富士,惠民蜜桃,无棣金丝小枣,眼下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品种。
  全区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种植格局:20万亩阳信鸭梨、44万亩短枝红富士苹果和6万多亩的冬枣、水杏、蜜桃,都在市场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今年,全地区果品产量达到6亿多公斤,创下产值16亿多元。
  眼下正是果品集中上市季节,滨州地区198.5万亩果园里商贾云集,6亿多公斤鸭梨、苹果、冬枣、蜜桃等果品产销率达80%以上。有的果农“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已和商贩洽谈来年的“期货交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