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跨国兼并与文化背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4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跨国兼并与文化背景
  江建国
  11月下旬以来,国际企业兼并又见高潮。11月29日,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以资产总额高达82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随后合并消息不断:德国的赫希斯特和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合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制造集团;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兼并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名列世界第九的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菲那石油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购并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全球数据网络业务;瑞典阿斯特拉制药集团与英国捷利康医药公司合并……这一起起兼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兼并特别是跨国兼并方兴未艾。
  以往,这类消息一经公布,合并公司的股票就会上扬。人们认定,企业兼并意味着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而这也正是企业兼并的初衷。然而现在却有了不同看法。对上述德法两个医药公司的合并,各方反应相当消极。分析家甚至建议股东们及早抛售其股票,舆论界则普遍用“冒险”、“赶风潮”等词语表示对其前景的怀疑。
  舆论界的疑虑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能否真正融为一体。例如,赫希斯特和罗纳—普朗克两家企业合并后成立的阿文提斯公司按法国的法律设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但实际由实力较强的德国赫希斯特公司在过渡时期从法兰克福确定经营方针,遥控指挥。仅仅是语言就成为问题,双方只能用英语交际,各自的母语都派不上用场。两方的各级领导乃至员工都必须重新学习,适应对方;工作组织混合编组。社会传统方面德法也有不少差异,例如,德国的工会战后基本上与雇主采取合作态度,而法国的工会却一向与雇主作对。此间舆论说,这可能使磨合过程延续很长时间,一番“大力神式的工作”在等待着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兼并消息不断的同时,也传出宝马公司兼并了5年之久的英国罗威汽车公司处于困境的消息。5年来,宝马对罗威投入了几十亿马克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还开发了新的车型,但罗威始终没有扭亏为盈,去年亏损达2.8亿马克,今年亏损达6亿至7亿马克,生产率比宝马低30%。原因是宝马始终没有真正把罗威掌握在手中,而原先认为英国生产成本低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宝马被迫作出裁员数千人的决定,罗威的德籍经理也被迫交出乌纱帽。
  根据著名企业咨询公司凯尼公司的调查,在以往的合并中,约有70%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约有50%合并后利润甚至下降。这里问题的症结在于,兼并时往往注意降低费用、有利于集中使用研究开发经费等优点,而忽视了“软性的一面”,即合并的双方能否接受对方的文化,员工能否真正合作。此外,合并后决策者往往破坏了原先成功的基层结构,裁员又往往使优秀人才流失,其结果是造成数年内企业裹足不前。《法兰克福汇报》曾警告说,号称世界第一的阿文提斯医药公司搞不好可能成为“泥足巨人”。
  据报道,还有两起规模巨大的合并事件正在筹备之中。一是德国的航空航天公司和英国宇航公司,两家营业额合计400亿马克,员工8.7万人;二是德国的维亚格工业集团准备与瑞士的阿尔集团合并,合并后将在铝业生产方面执世界牛耳。兼并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德国舆论认为,跨国兼并应注重兼并企业双方的文化背景,合并双方应努力找到相互适应和兼容的措施,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