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0
第11版(教育)
专栏:素质教育纵横谈

  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 吴颖民 麦志强
  围绕素质教育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这些年来的讨论,为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论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应该而且必须将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我们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行。
  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造成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学校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在减轻学生负担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需要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问题。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组关系中,减轻负担是一种手段,提高效益才是根本目的。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操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情况表现出把减轻负担作为一种追求的目的,为减轻负担而减轻负担,或离开了质量效益侈谈、泛谈减轻负担,造成了手段与目的的错位。
  而造成这种错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负担”缺乏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无负担也就无质量效益可言。试问,一个运动员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运动量,又如何能够创造成绩呢?十分明显,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负担,需不需要负担,而在于怎样的负担才是合理的。
  考试研究与“应试教育”
  在学校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当中,考试问题是人们感到最具体、实在而又最难把握、最多困惑的问题。由于存在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忌讳心态,这种忌讳心态又强化了一种片面认识,以为一谈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顺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也就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没有考试的教育。上述情况,并非仅仅是认识上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行为。当考试仍然是作为水平测定和人才选拔的众多手段之中的一种时,对考试技能的培养,仍是教育的一种有机构成。而“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考试这种评价手段,而是一种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办学实践模式,是一种用考试对办学实践行为进行规范和导向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
  考试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与人才选拔方式,就具有一种调动积极性的导向功能。因此,从国情出发,合理运用考试机制的导向功能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以此观之,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我们并不是不要考试,恰恰相反,我们不但要有考试,而且要加强对考试的科学研究。我们要通过研究,解决诸如如何考出真才实学,如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产生更好的导向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