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阅读
  • 0回复

最后一座山——康藏公路通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01
第2版()
专栏:

最后一座山
——康藏公路通讯  本报记者 沈石
色齐拉山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里。山脚下,林木青葱,山上经常飞着雪花,溪谷的积水浮起一层薄冰,落叶树披起了绯红的秋装。
山的西边,沿着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尼洋河——前进,经过太昭,越过拔海四千多公尺的敏拉山,达到拉萨河谷。东边,漫长的康藏公路,已经修筑到山麓的鲁朗。公路必须翻过这座拔海四千四百多公尺的大山,在太昭以东的巴河和西段的公路啣接起来。
这是康藏公路东段的最后一座高山。
最后一座山,对于工人和战士,对于负责修路的指挥员和工程师,是多么富有吸引力啊!越过最后一座山,眼看就要和西段的筑路队伍会师了,修建在“世界屋脊”的公路就要贯通起来了。五个年头,他们爬过多少高山,征服过多少高山!听听这些山的名称吧: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矮拉、宗拉、格拉、加皮拉、达马拉、年拉、郎拉、业拉、安鸠拉……,在他们的脚下,一座一座的过去了,难道最后一座山,能够挡住英雄的路吗?
动工以前,在山上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长满苔藓的崖石上,水深及膝的泥沼里,早就踏上了测量工人和工程师的脚印。
“保证今年年底将公路通到拉萨”,全体筑路员工曾经向祖国人民和毛主席作过这样庄严的报告,他们心底里都明白,要实践自己的诺言,就得事先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而现在,全线剩下的主要的障碍,就是这座最后的山——色齐拉。
雪线上的高山,当冬天降临的时候,泥土冻结得像坚石一样,必须在冻土以前,将公路通过山顶;这一艰巨的任务,由人民解放军某师和数千工人承担起来。
九月中旬,打通最后一座山的工程开始了,爆破声、锤打钢钎声、电锯伐木声、崖石滚下山谷发出的巨响,夹杂着万顷松涛声,凑成了大森林的交响曲。谁都知道,这荡漾在深山峡谷中的旋律,也就是建设西藏高原的前进曲。
白色的帐篷,一层一层地,顺着山的坡度,点缀在松林间。缕缕炊烟,透过树梢,凝成了天蓝色的长带;走进工兵某营的营房,那回廊、拱门、俱乐部和宿舍的四围,都是用松枝编成的,人们可以想像到,战士们是这样会适应大自然,同时是这样会征服大自然。
不要以为那架设帐篷的斜坡还没有首都的景山那么高。一般人爬上那斜坡,就得走几步,歇一阵,喘喘气,然而筑路的工人和战士,都是背着帐篷、粮食、工具和行李爬上高山的。他们到了工地,每天都得上坡下坡,都得锤打钢钎,搬运土石。他们说:“这种生活,早已习惯了。”可是习惯于负重爬山,习惯于高原上筑路,需要什么呢?那就是他们足以自豪的,他们有着坚忍的毅力和建设康藏的决心,就是因为他们武装了自己,才能越过重重高山,将公路铺近拉萨。
一天,我到了工人支队十四中队,指导员叶春生伴着我去访问工地。我们边走边谈,我指着那刚修好的路问他:“这地方原先没有路吗?”
“那里有路!假若你在半个月以前来到这里,你从山脚走到山顶,也找不出路来的,”他答话时,声音拖得相当长。
没有路,工人和战士,用自己的手,在短短的时间内,开出一条路来。大树挡住了路,砍掉它;崖石挡住了路,炸掉它。泥沼挡住了路,挖出一条沟槽,用树干和块石填平它;在缺少铁锹、钢镐的连队里,有时他们想办法用木料来代替。有了决心和毅力,山再高些,也会开辟出路来的。
某团九连的老战士们,是以开凿石方著称的。他们是打通二郎山的好汉。那时候,指导员孟庆尧也在这个连队里。
我们围着火炉,倾听孟庆尧叙述筑路的经过。他慢吞吞地从第一座山说到最后一座山,从战士们不会筑路说到怎样学会筑路。
那时候,他们初次踏进康藏高原的大门,在二郎山修路。在高原上,炊事员煮不熟饭。战士们不会铺路面,不会砌涵洞和护坡。挖水沟,不是太宽,就是太窄。经过雀儿山、矮拉、加皮拉、怒江西岸等艰巨工程,大家懂得了怎样筑路,懂得了怎样提高开凿石方的进度,而炊事员,即使在严寒的雪线上,也能想出办法,炒出又白又嫩的豆芽来。
末了,孟庆尧谦虚地说:“这些就是我们的经历。这算不得什么。不过,有了公路,变化是大的。”的确,不管在筑路部队里,或者在高原上,只要稍稍留心周围的事物,总可以看到它每天每天都在变化啊!论时间,将近五年了。论筑路队伍,新人逐渐成长起来了。论漫长的公路线,它一天天地向西前进,已经越过最后一座山的山顶,在尼洋河边,可以听到劳动的歌声了。
“有了公路变化是大的”孟庆尧的话,使我回想起一九五一年第一次进入康藏高原的情景,那时候,公路还只修到雀儿山,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还刚刚成立。而今天,我却站在公路线上的最后一座山峰,眺望那东南角上高耸入云的大霂山,我想到那蜿蜒西进的公路,它越过高山急流,快要接近拉萨了。
我又想起山腰里公路旁边的一座茶棚,这是工人们为招待过路的兄弟部队而设的。茶棚里摆着纸烟、茶水和糖果。还有一些报刊和杂志。我翻阅那些报刊,找到几份人民日报,其中有一张用大号字标题、登载着达赖喇嘛抵达首都的新闻,我计算了一下时间,这份报纸从首都来到这遥远的地方,只有二十来天,但是在公路没有修筑的年代,人们从西康的甘孜骑马到拉萨,需要三个多月,碰到大雪封山,有时还不能通行。今天,在这远离北京的地方,二十多天内,可以看到那里的报纸了,这算是个变化啊!当达赖喇嘛从拉萨赴北京,经过尼洋河畔的时候,这座高山还没有路,而他到达首都短短的时日里,汽车已在色齐拉行驶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