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学习全党楷模 加快淮阴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5
第5版(专页)
专栏:

  学习全党楷模 加快淮阴发展
  中共淮阴市委员会淮阴市人民政府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100周年诞辰。
  滔滔淮水浇灌着淮阴广袤的沃土,汩汩运河哺育着淮阴厚重的文明。100年前的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城驸马巷。童年的周恩来,在淮安、淮阴两地度过了难忘的12个春秋。此后,他离开故乡,开始了他的壮丽人生和革命征程,少小离家,整整66个春秋,竟再也没有重返过故土。
  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他对故土的特殊情愫,却时刻牵动着故乡人民对他的追思和怀念。
  淮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周恩来在《射阳忆旧》中写道:“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生于斯、长于斯的周恩来,自小便饱经故乡传统文化、淳朴民风熏陶。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虽然没有能够重返一次故土,但是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对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乡亲的衣食住行总记挂在心上。在与家属的叙谈中,在接见家乡干部时,或者与淮阴籍干部、群众偶然相遇,他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园的深挚关切。1950年秋天,周恩来关切地问家乡老百姓如今可吃得饱、穿得暖?乡下有没有人家盖上新房?农民们是不是喜欢互助组?一件件、一桩桩,问得非常仔细。1970年,当他得知淮阴人民开始摘掉吃国家返销粮、供应粮帽子的时候,由衷地笑出了声,并连声说:“好,好!”1958年夏天、冬天,周恩来同志先后两次接见家乡的领导同志。他听完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办农业,要抓好水利,搞河网化,要配套,能排能灌,还要抓好作物改制,步子要稳,旱改水是方向。”“一定要关心人民生活,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安排好,把市场供应抓好。”1960年4月,周恩来同志接见家乡的几位干部时告诫他们,报产量要实事求是,收多少,就报多少,不要浮夸,不要同我说假话。他接着说,要把支农工业搞好,我前年给江苏几位领导同志写信,请他们要无锡帮助你们办农具厂,现在办得怎么样了?家乡的同志告诉他,厂子已经投产了。他听了很满意。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周恩来生前倡导和模范遵循的,也是他对家乡干部的一贯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淮阴实际的发展路子。淮阴处于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然而又位于苏北腹地的黄河故道区,综合实力薄弱,是江苏经济的“谷底”。这些年来,我们从淮阴的市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加快步伐奔小康的总体思路,强农重工,科教兴市,改善环境,扩大开放。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淮阴实际、加快淮阴发展的正确路子,是淮阴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长期总结经验、辛勤探索的结果。
  发扬周恩来同志一贯倡导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长期坚持穷办苦干兴业。在解放初的治水斗争中,淮阴广大干部群众在缺吃少穿的困难情况下,奔赴导沂治淮工地,克服天寒地冻、坚土流沙等困难,肩挑人抬,车轮滚滚,先后完成了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和淮河入江水道等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治水改土、防涝降渍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将盐碱地、低洼地、丘岗地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实现了田块方整化、灌溉渠系化、排涝河道化、大地园林化,为农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通过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于50年代在几乎是一张白纸上勾勒了淮阴工业的最初蓝图,并实现了现代交通的艰难起步。坚持勒紧裤带办教育,实现了学校瓦房化和“一无两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均通过国家级验收,并办起了本科院校淮阴师范学院,促进了淮阴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淮阴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乐章。“水冲港精神”就是其中的杰出典范。盱眙县水冲港乡位于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是全省著名的贫困乡。他们从1989年开始实施三年治水、五年治山的脱贫致富工程,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团结拼搏,战天斗地,不仅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水冲港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在小康的道路迈出了雄阔的步伐。
  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风范始终激励着故乡广大党员和各级党政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怀着富民兴淮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在抗击特大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守堤防、抗急流,哪里最危险、最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在机关干部中组织“千名公仆帮贫致富”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深入村、组、户,结穷亲,尽心竭力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全市162个乡镇已全面脱贫。我们还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心工程”。淮阴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周恩来同志为楷模,努力端正党风、政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侵蚀,增强了富民兴淮奔小康的凝聚力。淮阴500万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踏步迈进。
  长期学习周恩来的主题教育活动,鼓舞和激励故乡人民为实现周恩来同志生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发努力,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使淮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阴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解放后30多年没有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在两三年内得到基本解决,并迅速成为江苏省最大农业商品基地。党的十四大以后,淮阴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发扬当年支前的精神和治水的传统,大搞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贯穿全市腹地的宁连路沿线大农业示范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沿线40个乡镇建成了14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5个万亩林网示范片、百里绿色蔬菜长廊以及千亩连片的银杏园和花卉园等一批示范工程。黄河故道、里下河和洪泽湖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全市已形成各类专业户14万户、专业村1015个、基地乡镇8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一半;11个跨乡连村的蔬菜、畜禽、水产种养加特色经济片初具规模。同时,大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兴建农副产品加工小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呈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
  工业是淮阴的薄弱环节。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了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化学工业依托丰富的地下矿藏优势,形成了基本化学原料、石油化工、农用化工、医疗化工、橡胶、盐化工等组成的化学工业体系。机械工业的农用拖拉机、电机、轴承、齿轮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江苏37和44.4千瓦拖拉机产销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齿轮泵产销量全国第一。冶金工业拥有年产50万吨优质钢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江苏重要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纺织工业,棉、毛、麻、丝、化五纺齐全,纺织、印染、服装配套成龙。烟草工业生产能力、装备水平、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一批产品名列国优、省优榜。近几年来,通过逐步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
  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历史性会议,是跨越世纪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几个月来,我们组织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结合总结十四大以来淮阴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加深对十五大精神的理解,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市上下的精力和才智集中到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上来。淮阴人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以十五大精神为动力,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确保本世纪末达小康和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为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或接近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誓言。如今,他的故乡正乘着跨世纪的长风而腾飞,周恩来同志忠魂有知,定当含笑共舞于万里长空。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故乡的人民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淮阴,将伴随着时代的大潮,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人们面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