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阅读
  • 0回复

电多乎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1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电多乎哉?
  冉永平 温绪廷
  点蜡的日子越来越少了
  现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商品还短缺,甚至包括过去最紧张的电。
  比如,家住北京广安门地区的居民忽然发现,近一两年来,每星期四“铁定”的停电日,居然好久没有停电了。虽然也有过虚惊,但那也是楼层电表的保险不保险了,修一修,即刻“重见天日”。
  被称为北京北大门的张家口市,原来为保证首都用电,没少做牺牲,平均每周至少要停电两到三天。但从去年起,张家口的居民居然一个礼拜也能用上7天电了。
  大约是从1997年开始,不仅北京、张家口的居民不再受限电之苦,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居民,也都有这样的感觉:点蜡的日子越来越少了。
  据统计,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电厂售电增幅是近年来最低的。而今年1—2月上旬,全国发电量出现了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的局面,按常规春节过后用电情况会很快回升,但到2月上旬,一些地区的售电量增幅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中、华东还出现了售电负增长。电力市场竟然也出现疲软。电,不好卖了。
  对供电部门来说,电少有电少的苦,电多也有电多的愁。过去几十年都是喊千方百计保供电,尽量不拉闸限电。计划用电,把有限的电分匀了,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推广了限电器,对超计划用电的要给以重罚,因此,供电就是供电,谁有过卖电的概念?如今不仅有了卖的概念,而且要吆喝着卖了。电力部门提出要“急需组织用户多用电”的战略,有的供电部门提出要“像推销其他商品一样推销电力”,有的供电部门提出“送电上门,服务到户”,有的供电部门动员用户增容,甚至不惜垫付几百万资金为用户增容。
  电真的过剩了吗
  中国的电真的一下子从“瓶颈”转到过剩了吗?电力部门的权威人士认为,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这些年来电力工业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从1988年起,全国连续10年每年新增大中型机组超过1000万千瓦,这种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到199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和发电量都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持续的高速发展使原来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电力“瓶颈”得到缓解。
  由于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由高速发展趋向适度增长,增长速度已从“八五”时期的平均12.6%回落到10%以内,社会用电总需求增长势头减弱。特别是占全国用电量3/4以上的工业用电增长趋缓,低于全社会用电增长速度,而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又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进一步促成了电力市场的缓解。
  但是这种缓解是低水平用电下的缓解。
  我国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1997年全国人均拥有装机容量只有0.21千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85位。人均年用电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年生活用电量更少得可怜,只有93千瓦时,与世界平均水平无法相比。此外,全国还有11个无电县,6000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因此,从这些角度看,电力并不富裕,更谈不上饱和。
  “不旺”带来的机遇
  电力市场的“不旺”对电力部门来讲既是压力,也是机遇。电力部门的权威人士去年底就提出要“抓住当前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有利时机,加大电力结构调整的力度”。调整的关键就是追求增长的质量,使电源结构、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有代表性的举措是关停小机组,使今后新增机组一半用于替代小机组,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环保三得利。
  用电结构的调整也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只有11%。虽然从1987年到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电增长了323%,是其他用电增幅的3倍,但与国外相比,总体水平仍相当低。有人做过测算,武汉市暑期90天,约150万户居民,目前空调普及率是30%多,如果增长10个百分点,就可以少停一台30万千瓦的机组。因此居民用电量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加快电网建设是调整用电结构的关键。人们不能放开手脚使用各种电气化的设备,除了在长期缺电情况下养成的生活习惯外,电网的制约也是重要因素。
  由于电网建设相对滞后,主干电网薄弱,城市电网老化严重,因此,经不起大功率的电器。前些年,不少城市安装空调还要到供电部门报批。后来虽然放开了,但由于容量不够,动不动就跳闸,甚至由于超负荷而发生火灾。
  一边在窝电,一边想用用不上,矛盾的焦点是电网。因此,电力部门决定,利用电力缓解的机会,加快电网(包括农村电网)建设步伐,以保障末梢需求快速增长。这样的方针,在今后几年会促使我国居民,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在用上电灯、电话后,进一步把生活质量提高到全面电气化的新水平。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这一天恐怕不会太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