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普普拉达——康藏公路通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22
第2版()
专栏:

普普拉达
——康藏公路通讯
本报记者 沈石
山间里响着铜铃声,吆喝声,山歌声。一大队骡马,从桑昂曲宗的科麦出发,循着原始的小路,向安鸠拉工地前进。
骡帮到了科麦河边,停了下来,照顾牲口的藏胞们,有的在河岸的草滩上来回地走动,有的焦急地望着那被洪水冲走的木桥,有的跑到河的上游,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水浅的地方,让人马涉水过去。水流得那么急,河底尽是乱石,涉水是不可能了。大伙正在发愁的时候,忽然一个身体魁梧的人,歪戴着礼帽,骑着一匹黑马,从后面山坡奔驰过来。大伙都睁起眼睛瞧着他,有人在说:“看!普普拉达来了。”
普普拉达,大伙对他可熟悉哩!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亲昵地叫他“普普”。
普普走近大伙跟前,还没来得及下马,大伙一齐围过来,有的举起双手,向他招呼。一个名叫布楚的,指着那被水冲走的桥位,对他说:“普普!你看!桥没有了。”普普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对大伙说:“人马不能过河,耽误久了,就不会按时赶到工地,运输任务也不能完成。桥冲毁了,一定得想办法,时候不早了,大家先歇下来,明天再说吧!”
一阵“拉索”(是的)声,大伙分散开来,有的卸驮架,有的解马鞍,有的搭帐篷,有的拾柴火。水流声、马嘶声、铜铃声、嘈杂的人声、柴火燃烧时发出的噼拍声,草滩上顿时热闹起来。
这时候,河边上只有普普在走来走去。他一忽儿看看河水,一忽儿望望那河边的桥墩。水流得这么急,没有桥,怎么过河呢?过不了河,难道在这里多待几天吗?安鸠拉山下的工程正紧哩!大米不按时运上,筑路的会不会挨饿呢?他边走边想这些问题。他走到桥墩边,坐下来。落日的余晖,映照在他黑黑的脸上。他想起过去在运输线上,解放军的董队长曾向他讲过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长征走过了雪山草地,十八勇士爬过了大渡河上的铁索,打垮了国民党匪军的封锁。难道咱们就过不了科麦河吗?他想到这里,猛的站起来,脱去马靴和衣服,两手抓住刚露出水面的桥桩,跳下水去。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水冻得他发抖,他忍受着冰凉的洪水的冲击,摇摇木头桥墩,摇摇桥桩,他的信心增加了,赶忙跳出水面、穿好衣服、套上马靴,回到帐篷,把运输队里的人都叫过来,对他们说:“筑路队伍等着粮食,我们在路上一天也不应该停留,必须想办法渡过去,刚才我下到水里,那桥墩和木桩都很牢固,我想要重新架桥,你们觉得怎样?”
“架桥吗?我们人少,恐怕不行。”有人说。
“人少没关系,我们从早干到晚好了。”普普说。
“我们只有两把斧头,怎么砍树呢?”
“两把斧头也得把桥架起来,斧头砍缺了口,将它磨一磨。”普普说。
大伙都同意了。第二天,天还没亮,普普被帐篷外的人声吵醒了。他赶忙穿好衣服,吃些?粑,跟着大伙上了山。星星还眨着微光,月亮还偏在西边,森林里发出一阵阵的伐木声。两把斧头不停地挥动,斧头砍缺了口,在石块上磨得更加锋利,大树一棵棵地砍倒了。普普的手掌擦起了水泡。有人说:“普普,你歇一阵吧!让我们干好了。”“这点水泡,算得什么?”他边砍树边笑着回答他们。
木料够用了,得抬下山去。这时候,连留在帐篷附近烧茶的人都来了。绳索不够啊,把腰带解下来。木料一根接着一根的抬起来,那些抬着第一根木料,走在最前面的人中,有他们的运输大队长——普普。
木料抬到河边,要将它搭过对岸,并不是容易的事。他们从来没有架过桥,又缺少工具。但不管怎样,桥总得架好。他们用绳索缚住木料的一端,另一端搁在土坑里,人们用力地拉绳,木料竖起来了,朝河对岸倒过去。不料放的过猛,木料滚到河里,他们赶忙拉紧绳索,将它拖到河边,有的在岸上拖,有的跳下水去,才将木料捞上来。
这时,有人说:“木料倒下去的时候,应当将绳索拉紧,缓缓地放,就不会滚下河了。”普普马上领导大伙按照这办法做,第一根木料搭成了。藏胞们都欢呼起来,接着所有的木料都搭好,上面铺着泥土和沙石,桥终于搭成了。黄昏的时候,普普和他的队员们,赶着骡马,跨过他们新架的桥,继续向安鸠拉工地前进。
桑昂曲宗的运输队员们,谁不尊重普普拉达呢?在运输队刚成立时,他到各村宣传,号召大家参加运输队,支援康藏公路的建设。他领导运输队以来,办事公道,领到多少力资,照实地付给队员们。一次,他自己的牦牛,驮了六根钢钎,有人说:“普普!你的牦牛是不是驮的太重?”他说:“我的牦牛驮的东西减轻了,不是要分到别人的牲口上去吗?”
在千里的运输线上,藏族同胞,男男女女,牵着牦牛、骡马,输送物资到各个工地,他们爱护物资无微不至。下雨了、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在粮食上。宿营的时候,将粮食放在帐篷的中央,自己睡在旁边,帐篷太小,脚经常伸到露天地方。麻袋破了,没带麻线,他们将马尾拔下来,当作麻线。普普拉达的运输队驮粮食到瓦达的时候,普普看到路上撒了一堆米,他想一定是谁的麻袋破了。他赶到前面,叫牲口暂时停下来,他将麻袋一袋一袋地检查,看了一百多袋,发现藏胞友桑的牲口将麻袋磨破了,他赶忙将麻袋缝好,然后对友桑说:
“麻袋破了,大米漏出来,你难道没有看见吗?”友桑低着头,没啃声,普普接着说:“大米来得不容易,你应当在动身以前,看看麻袋是不是有破了的,在路上也得随时关心哩!”友桑赶忙地转回去,将大米拾起来。
普普拉达的运输队驻在安错湖边的时候,一个晚上,董队长来找普普,对他说:“前面筑路的粮食供应不上,希望你们的运输队跑几趟。”普普答应了。那是冬天,路面结了冰,安错湖也被冰层罩住了。施工地段白天不能通行,以免影响施工,黑夜运输打从安错湖上经过,是一条近路,普普把董队长交给的任务和队员们商量,他们说:“晚上经过安错湖,牲口会不会掉进冰窟里?”
“谁能担保呢?假若我们不去运粮食,前面筑路的人就要挨饿,我们的牲口重要呢,还是筑路重要呢?”普普说。
队员们听了,都愿意参加黑夜抢运,夜里,普普的运输队驮着粮食向工地出发了,他们小心地让牲口从安错湖上通过,将粮食及时地运到了工地。
公路通到安鸠拉山下的安错湖边,普普和他的队员们,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汽车,第一次在贸易公司设立的流动推销站买得了心爱的必需品,当运输任务胜利完成,他们回到桑昂曲宗的时候,他们带给故乡人民的,是公路沿线所见到的新事物,是他们所赢得的锦旗和在运输线上的动人事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