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胡同里的康复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3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胡同里的康复站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有个残疾人康复站。这个康复站位于船板胡同二十五号,至今已有十四年了。每天,二十九名智残人、肢残人在这里学习,同时兼做糊纸盒、纸袋的活儿。中间休息时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快乐地生活着。
  这个残疾人康复站能坚持办好,是有一位好老师史秀英。史老师今年已六十四岁了。她是一九八五年四月退休后被街道办事处聘用到康复站的。她来到康复站看到残疾人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认为要使残疾人早日康复,必须把劳动康复和智力康复结合起来。她不顾路远,骑三轮车跑十五公里路联系来了活源,教这些残疾人糊纸盒、纸袋。康复人员一半是智残人,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教他们完成最简单的劳动都有较大难度,史老师就组织他们学习文化、识字。十三年过去了,这些智残人、肢残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会写自己的名字,熟练地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强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十五岁的智残人王慧玲原来什么都不会,现在能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糊纸袋,打扫卫生,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了。
  史老师不但在技术上是老师,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这些残疾人。每天她提前一个小时上班,给残疾人准备劳动工具,晚上等残疾人都走了,收拾完屋子,她才下班。冬天,她提前来生炉子;夏天,她为残疾人准备好开水。残疾人生病在家,她用自己的钱买水果和食品去看望。每年,她都带着这些残疾人去春游。在她的关心和帮助下,已有十多名残疾人结了婚。智残人刘斌和肢残人蔡菁就是其中的一对。
  这个残疾人康复站能坚持办好,还因为街道办事处的福利企业提供了物质基础。街道办事处的福利企业每年资助残疾人康复站二十多万元,不仅使每位残疾人每月有三百元左右的固定收入,还为每位残疾人办了养老保险、福寿安康保险,而且每年逢元旦、春节、正月十五等节日,每位残疾人都能得到一份水果、食品。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办事处  田鲁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