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8阅读
  • 0回复

无限忠诚 精神永存——悼念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原一机部副部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无限忠诚 精神永存
  ——悼念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原一机部副部长沈鸿同志
  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 邵奇惠
  5月20日早晨,当我得知沈老逝世的消息后,简直不敢相信他真的走了。几天前,我曾到医院去看望他,那时他还能与我用语言交流,没想到才几天的时间,这位老人却走完了93年的光辉历程。
  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的过人学识,他的高尚品德,他的超然境界,是建立在九秩风霜中追求光明、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清正廉洁的精神支柱之上的人生写照,从而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光辉楷模。
  追求光明实现报国之志
  沈老少年时代,虽然只读过4年小学,但他在上海通过边打工边自学,接受了不少的新知识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他多次参加商家联合会组织的游行和罢市运动,逐步产生了追求光明、实业报国的愿望。25岁时,他与人创办了“利用五金厂”,任厂长兼工程师,制造弹子锁,与洋货抗衡,由此,开始了他的机械制造生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沈老从上海毅然带领7名青年工人和10台机床,投奔延安,从此由一个民族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在延安期间,他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设计和制造出蒸汽锅炉、薄铝板轧机、炼焦设备和造币机等100多种型号数百台套的机器和设备,有力地支持了我党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事业。由于沈老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功勋卓著,曾3次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毛主席亲笔为他题写“无限忠诚”的奖状。
  自强不息振兴民族工业
  抗战胜利之后,沈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做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沈老担任机械、煤炭工业等战线的重要领导职务,他曾随周总理赴苏联商谈我国“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在我国重型机械工业的发展上,沈老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人。1958年5月,沈老致信毛主席,建议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一台万吨级水压机,以供冶金、机械、化工、电力和国防等工业部门锻造特大锻件之需。毛主席和国务院批准了这项建议,由沈老担任总设计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组织实施。制造万吨水压机需要有特重型设备,当时上海不具备这些条件。为此,沈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水压机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仅这台水压机的设计草图他就修改了15次之多,终于在1962年6月试车成功,在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60年代初,我国自造火车车轮、轮箍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国务院确定在马鞍山钢铁公司建立车轮轮箍厂,沈老临危受命,亲临现场解决设计和建造中的技术难题,从成套设备技术水平选型,到安装、调试、投产,整个工程成功地采用了全部成套、早期预订、现场调度、负责到底的操作方法。1963年11月轧出轮箍,1964年9月轧出车轮,终于结束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历史。这项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制造的成套设备工程,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工业在振兴民族工业中的地位。
  不久,为冶金系统提供专用生产新型材料的“九大设备”的重要任务又落在他的肩上。这九大成套设备共有840种1400多台机器设备,总重量4.5万吨,其中百吨以上的大工件有18件。这些设备当时在国内不仅属首次制造的大精设备,而且在国际上也称得上是高精尖水平。沈老历时9个春秋,与中央10个部委、上百家工厂、上千位设计人员、上万名工人一起攻克一道道难关,终于在1973年顺利完成,全部投产,其中6项设备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又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笔。
  锲而不舍学习永无止境
  尽管沈老只上过4年小学,然而,他的理论知识水平却有着惊人之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沈老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手册》(14卷)和《电机工程手册》(9卷)两部大型综合性技术工具书,组织了23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近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82年全套合订出齐。这两部《手册》是对机械工业发展和振兴具有长远影响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因此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首届国家图书奖,并评为全国十大科技出版工程。1996年7月,两部《手册》修订再版,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其题词:“荟萃机电专业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78年到1988年,沈老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和第六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了熟悉新的领域,他又孜孜不倦地研读国内外的法律书籍,于1985年有针对性地撰写了《关于加强法制工作的几点建议》,其中有些建议被中央采纳。
  从80年代开始,沈老陆续整理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编写出版了《沈鸿论机械科技》和《沈鸿文选》,这两本共计48万字的文选记录了沈老自60年代以来在工作中,对科学技术、产品质量、技术改造等诸方面的独到论点,具有深远的意义。80年代末,沈老离休后,仍坚持每日读书、阅报,关心国家大事,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只要他从书报中发现问题,都要记录下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寄给有关部门寻求解决办法。今年3月,沈老的《沈鸿爱晚集》正式出版,在这本28万字的文集中,记录了他晚年极为充实的生活。
  清正廉洁树立公仆形象
  沈老的后半生身居高位,但他当官不谋私,有权不滥施,在工作中严要求,在生活上低标准。沈老多年来一直居住在5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中,环境较差,设施老化,有关部门为了照顾沈老的晚年生活,多次主动提出调整他的住房,但他以“脱离群众”为由拒绝了。后来有关部门又提出为他现住房进行扩建,他又以“影响居民生活”为由也拒绝了。沈老的住房至今从未进行过任何“像样一点”的装修,仍保持着50年代的原貌。
  三年困难时期,沈老的侄子高中毕业后从四川来京,想请这位当副部长的叔叔给找个工作。结果是一次次被他否定,最后将侄子送到新疆农垦区去支边。
  沈老对自己、对亲属是如此的“吝啬”和“无情”,然而,他也有“慷慨”和“有情”之处。1996年6月,沈老荣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获奖金10万元,他倡议设立一个“机械技能教育奖励基金”,1997年8月,他和夫人毅然将这10万元捐出,并又从自己多年的积蓄中拿出10万元,共计20万元作为该基金的奖金。今年3月,“沈鸿机械技能教育奖励基金”正式设立。
  沈老的一生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他虽然走了,但他走的是那样的坦然,他的精神永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