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平生百劫千难后 万象纵横不系留——读冯其庸教授诗书画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9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人物

  平生百劫千难后 万象纵横不系留
  ——读冯其庸教授诗书画有感
  杨仁恺
  我与冯其庸教授相交有年,先是知道他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学者,后来了解到他对历史考古的兴趣很浓,数次进入新疆,古稀之年,犹攀登天山,不避艰险,一往直前,令人钦佩。他的摄影技术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一部精美的图册,系以诗篇,别具风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数十年来他对绘画也很偏爱,常常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挥毫不辍,应手成形。其庸教授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大家,朋辈中很少有人能够和他比拟。
  1997年十二期《传记文学·文化名人》刊登出叶君远、邓安生两位作者所撰写的《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篇长文,对其庸教授七十年来的经历,阐述得十分清晰,重点是对“红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对甘肃、新疆调查考古成就历经艰险的情节,描写得极为生动,感人至深。至于诗书画方面,是其庸教授一生学术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认为有必要撰文揭橥出来,就教于作者和广大读者。
  教授诗才敏捷,音韵铿锵,《传记文学》中已经引用七律和七绝多首,都是在旅途中触景生情而发的,耐人寻味。书法运笔流畅,不受旧法的约束,写出本人的性格,得其三昧。尤其是他的绘画作品,世不多觏,由于受各方友人的多次敦促,要求他举办个人的诗书画展,为了不负各方的盛情美意,他才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创作出大量新作。这里用的“新作”一词,含有两个意义:一是新近画出来的作品,一是这许多作品中,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风格多样、题材特殊的山水画和雄鹰、钟馗等作品,大放异彩。山水有水墨和赋色多幅,细看可从中察觉出他的画派的来龙去脉,与传统中某些大家的蛛丝马迹相通。但却又为他大刀阔斧的水墨和胸中历年蕴藉着的无数丘壑所掩盖,令人只觉得是他自辟蹊径,面目新颖,别具一格。作为一位学人画家来说,实在是值得为之宣扬表彰的。
  在许多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画幅的面貌不拘泥任何形式,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如画葫芦、葡萄,看似草草,而生意盎然;山水题材更为丰富多彩,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堂八尺的四季山水屏幅,气势雄强,墨彩淋漓,四季不同景物,映入眼帘,引人兴起。艺术作品之于观者,所以能激发振奋精神的作用,是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达的。
  画面、自题诗和流畅的书法,三者有机地结合,相互启发,天衣无缝,美在其中矣。应该说是“新文人画”对前人传统的承继和发展。
  画幅上分别钤有两方白文篆刻印章,印文为“平生百劫千难后”、“万象纵横不系留”,我以之作为本文标题,对其庸教授的平生及其诗书画艺术的造诣,正好是再恰当不过的概括说明。
  顷由海外归来,原约定的交稿日期迫在眉睫,乃勉力草就报命,终难免挂一漏万,未知是否能表达初衷于万一,尚希予以鉴宥。幸甚!幸甚!
  山水图(中国画)冯其庸(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