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光荣的四十一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3
第1版(要闻)
专栏:我与人民日报征文

  光荣的四十一天
  陈骥
  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开入北平城内,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和平解放。2月2日,人民日报(北平版)就与广大市民见面。此时,我有幸担任该报记者。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从石家庄迁来北平,人民日报(北平版)改为北平解放报,我也随之到北平解放报工作。后来,我因工作需要,调离了人民日报。
  我在人民日报虽然只工作了41天,但我一直以曾当过人民日报记者为荣。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在新闻岗位上,还是在党委机关工作,人民日报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1994年从二线退下来后,我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已成为我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我始终关注人民日报,把人民日报当做活的教科书。去年人民日报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我每篇必读。读后写了篇长达14000字的学习心得,我们机关党委将它印发各支部,组织党员阅读;还被湖北省直机关老年人协会评为优秀作品,入选“香港回归百年梦圆”文集。
  我始终记着自己曾是人民日报记者,现在虽年逾古稀,但我对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事很关心。虽然离休了,还经常参加调研,写出报告,供领导机关决策参考。去年9月,我在昆明调查了作为跨世纪产业加以培植的云南开发生物资源的“18工程”,事后写成的调查报告在湖北省委政研室编的《决策参考》上刊出。去年12月,我参加了湖北省供销经济学会组织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研讨会。会前,我到鄂州、大冶市供销系统作调查,针对个别供销社还在支持扩大乡镇棉纺厂的倾向,根据人民日报有关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的报道阐明的道理,在大会发言中说:“扩大乡镇棉纺厂,增加棉纺锭,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背道而驰。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力求避免产业趋同化,不要搞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我的发言得到与会同志的认同。 (作者系湖北省委政研室离休干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