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景气与信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5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景气与信用
  冯昭奎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失去了信用,市场经济就运转不灵。当前日本经济严重萧条,形势十分严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发生了“信用危机”。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的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坏账包袱,总也处理不完,甚至连坏账究竟有多少,银行和政府也是躲躲闪闪,说不清楚。有些银行的坏账金额几乎相当于一二十年的营业利润,已极难依靠自力来实现重建。去年7月以来东亚发生金融危机,又套住了日本在那里的大量贷款,使银行坏账问题扩展到国外。
  坏账问题使银行对借债者感到不可信,对贷款对象的挑选更加小心翼翼,对融资内容与条件掌握得更加苛刻,这种“惜贷”态度引起了信用收缩,抑制了企业的设备投资,1998年1至3月设备投资比前期减少了0.6%。
  对坏账问题处理不力,更暴露出长期游离于市场竞争之外、受到政府的“护送船队”式保护的金融机构经营者不仅软弱无能,而且缺乏责任心,存在着一种“不管发生什么问题,反正有大藏省给保驾”的“职业道德危机”。老百姓把辛辛苦苦地挣来的钱交给这种人管,又怎能放心?
  在坏账包袱的重压之下,金融机构等级降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成本升高。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倒闭,特别是在去年11月,拓殖银行、山一证券这样的“百年老字号”也宣布破产,牵连到很多一般企业跟着倒闭。这使广大消费者对整个经济前景丧失信心,消费下降与经济萧条形成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
  更严重的是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用在下降,这是因为素有“精英”之称的官僚与财界相互勾结的丑闻被一个接一个曝光,同时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误接连不断。
  首先,“泡沫经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失策造成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政府为使金融机构多得利润来清偿坏账,把存款利率压到百分之零点几这种无法再低的水平,害得老百姓拿不到多少存款利息,对利息收入依赖较大的老年人更是苦不堪言。
  日本经济本来就“需求不足”,日本政府却在1997年又“加税”(提高消费税率等)又“减支”(砍掉公共投资),如果算上公共投资的“乘数效果”,总共减少了20万亿日元的需求,使经济萧条形势雪上加霜。从1997年4月提高消费税率之后景气就出现异常,然而政府的认识滞后,直到12月中旬才拿出紧急对策,政策出台慢了半年多。
  其后,日本政府仍固执财政改革的思路搞了一个紧缩型的1998年度预算方案,仍未能采取有力的景气对策。只是因为日本经济形势更加严峻,才迫使政府于今年4月份推出“最大规模”的综合经济对策。然而这项“对策”仍体现不出认真重建日本经济的气魄,被批评为“日本政府没能为摆脱目前的僵局找到具有长远眼光的答案”。
  总之,日本经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罪于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现在,连政府的经济预测也因为总是脱离实际而失去信用,例如1997年度政府预测增长率为2.9%,实际增长率却是-0.7%。
  日本政府在经济问题上不仅对内失信,也对外失信。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社会曾希望日本成为阻止危机扩大的“防波堤”。但是,事态的发展却表明,日本自身“发生经济恐慌、金融危机的情景越来越带有现实性”,照此下去就可能出现无法控制“亚洲感冒(指金融危机)向世界扩散”的局面,特别是一旦日本这条防线崩溃,美国经济很难顶得住这种巨大冲击。为此,美欧等国都期待日本尽快拿出有力对策来阻止其经济形势恶化,然而日本政府却一次次地使各国的期待落空。今年在伯明翰八国首脑会议上,人们对日本一再表示的诺言的反应是,“我们要求的是结果”(法国财长语),显示出对总是拿不出有效对策的日本的不信任感。最近日元对美元汇率暴跌,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的不信任”。
  一个国家的经济景气如何,成为能否取信于世界的问题。这恐怕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