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一亿二的代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一亿二的代价
  本报记者 白剑峰
  1.2亿元抛进大海,仅仅是为了清理一座淤积了半个世纪的海底渣山。大连造船新厂厂长谈起这一举动,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大连造船新厂位于大连湾西部海域南侧,与北侧的大连化工集团公司隔海相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连化工集团公司一直向海中倾泻工业废碱,加之附近河流夹带泥沙,海底淤积越来越严重。1990年以来,海底以每年0.5米的速度增高,海底淤积厚度达6米以上,最厚处达9米,总量约为1100万立方米,面积相当于300多个足球场。碱渣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淤塞了航道和港池,使原本清澈碧蓝、梭鱼畅游的海湾变成了“臭水套”。
  大连造船新厂成立于1990年8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拥有20万吨级船坞和码头。由于碱渣阻塞航道,大船不能出坞,巨轮不能下水,该厂被逼到绝境。
  要治理50多年的海中废渣,这笔费用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两家企业均感棘手。1993年,大连化工集团公司在棉花岛建成排渣场,用船装运排放废渣,但一遇到气候不正常,运渣船无法外运,依然向海中排渣。直到1996年才转入正常运行,彻底停止向海中排渣。1996年8月,大连市政府召开办公会,决定通过筑坝最大限度地围住淤泥,以减少淤泥处理总量。其中,筑坝任务由大连化工集团公司负责,疏浚任务由大连造船新厂负责。9月25日,大连湾西部海域污染治理工程正式开工,这是大连市近年来最大的海洋污染治理项目。
  经过艰苦的奋战,清淤工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海底废渣仅剩100万立方米,航道基本畅通。6月18日,记者看到一座万吨以上的海底石油钻井平台顺利下水。但是,据大连造船新厂称,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治理海域废渣共投资1.2亿元!对于一个靠贷款起家的工厂来说,这是何等的“包袱”。而大化集团也为此耗资3663万元。
  记者认为,“渣山事件”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它说明: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必须成为每一个企业的自觉行为。如果“先污染,后治理”,人类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其后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