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1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

  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科学学及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冯之浚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明显前移到创新领域;综合国力竞争的层次提高到国家层次;综合国力竞争重视系统的集成和整合,而不是单一系统的数量;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公认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以及高技术产业化。因此,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这是落实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大措施、大政策、大决策。
  由于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权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强化宏观指导,正确选择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主要有:财政激励政策、融资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促进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产业政策,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专利制度;二是权益保障与利益分配。权威性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专利制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投资于新技术开发的最终成果提供保护。专利制度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对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促进技术的扩散;为制定技术及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依据;为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提供制度化的结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专利制度,世界上大约有半数以上已获得了专利的技术创新不可能付诸实施。由此可见,保护专利对于加强专利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专利制度始于1985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成绩是可喜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存在有待完善和发展之处。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专利制度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缺乏一种明确的专利战略;专利申请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专利意识薄弱等,从而影响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发挥。
  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进一步落实并完善《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最近,由国家科技部等七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新《规定》将科技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若干政策集中予以界定和说明,将一些原则性规定进一步细化,同时规定了一些新政策,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权益保障和利益分配。
  总之,只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工具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中的作用。为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创造新的机遇,提供新的保障,才能使我国蕴藏的创新潜力,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释放出来,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和智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