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跨海对话解千结——两岸电视双向访谈节目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6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跨海对话解千结
  ——两岸电视双向访谈节目观后
  连天
  新年伊始,打开电视,眼前忽然一亮:中央电视台与台湾无线卫星台(TVBS)联合录制的两岸卫星双向访谈节目——《’99两岸暨亚洲经济展望》,在两岸连线并实况播出。神奇的卫星电波,使北京—台北的空间距离骤然变小,仿佛同聚于一室。
  同一屏幕,同一画面,两地主持人和嘉宾分别在当地的演播室,借助卫星信号传输声像,实现远距离交谈、问答。作为元旦特别节目的首场访谈,话题是两岸百姓都关心的经济、民生。围绕两岸如何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岸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互补等问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台湾华侨银行董事长戴立宁及几位著名学者、企业家跨海对谈,互相发问,即时解答。访谈有介绍、有分析,颇具专业水准和深度,且令民众喜闻乐见。据说今后还将有更多两岸都熟悉的作家、导演、演员等艺术家、文化人亮相的对谈节目。两岸的电视人秉持“政治归政治,民生归民生”的共识,避开政治敏感问题,完全有可能配合默契,惠及两岸。而两岸观众则仿若走进行家聚会的沙龙,轻松地获取信息,互通有无。
  当今信息时代,大众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当我们看到电视记者从亚特兰大奥运竞技场、战火纷飞的伊拉克通过卫星发回鲜活的现场报道,感到如临其境;国内有关部委召开的“电视会议”,节省了多少资源。但这些新鲜的传播手段还只是单向传播。中央电视台新成立的对台节目编辑部,把卫星电视特有的高科技手段加以利用、挖掘,变单向报道为双向访谈,这无疑是一种创举。而且应用到了最需要、最适宜的领域——两岸双向交流,其意义就更不寻常了。
  人与人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心,距离最远的也是心。心灵的开启和贴近需要坦诚的交流沟通。这些年,“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的两岸隔绝状态虽然已被打破,但彼此间仍存在各种差异、疑虑或误解。在台湾,到过祖国大陆的人很多,没有来实地看过的也不在少数,以致有些人初赴大陆时,要带上整箱的方便面。笔者一位内地驻香港机构的朋友回京探亲,他那十几岁的儿子探问:“爸爸,港台的人是不是坏人多?”朋友愕然,忙问怎么会提这个问题。少年回答:看电影电视得出的印象。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疑虑或认识误区,唯有通过各种交流,方能解开千千心结,使两岸培养互信,由陌生变成亲密,使误解变成理解,化对立为协商。这方面,影视文化交流已先行一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亦尤其大。今天,北京的一些观众坐在家中收看《非常男女》,对台湾人的婚恋状况和观念就不再陌生了;两岸合拍祖国大陆题材的影视,使台湾观众对祖国大陆民情世俗多了几分了解。而《星星知我心》等一批台湾优秀电视连续剧在祖国大陆播放,令多少人掬一把同情之泪。
  目前,两岸文娱类节目交流较多,与时事、新闻相关的较少。“两岸卫星双向访谈”作为民间的对话交流渠道,填补一项空白,为两岸民众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架起空中桥梁。在这里,你问我答,信息的反馈更为直接、快捷、高效,电视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延伸。据悉,节目在两岸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界、文艺界人士提出参与跨海对话,甚至设想以卫星双向访谈来举办研讨会或招商会。看来,此举不仅是电视节目形式的突破与创新,还有助于把两岸合作引向深入。
  据悉,两岸电视同仁筹划中的访谈话题还有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科技教育、风俗民情、电影戏剧等等,如两岸电影比较、戏剧聚会,以及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题材极广。总之,将避开敏感的政治议题和意识形态差异,展现大千世界景象。好在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地缘近、文缘深、语缘通、血缘亲、俗缘同、商缘广,共同话题多。我们期待两岸电视同行密切合作,精心烹调,奉上更多的“电视大餐”,丰富两岸民众的文化生活。两岸同胞通过大众传媒,变天涯为比邻,在一起促膝相谈,道家常,话桑麻,通信息,论文说道。润物无声,心与心才会贴得更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