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怎样看待银行存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13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热点聚焦

怎样看待银行存差
张新泽 王毅
今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91亿元,新增贷款4096亿元,这种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的现象被人们称为存差。如果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看,存差的规模更大,到今年6月底已经达到1.2万亿,其中80%的存差集中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差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看待?存差与增加货币供给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存贷差额的变化是银行资产多元化的结果
如果将视线放得更远一些的话,就会发现,在90年代前期,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多为贷款大于存款,存在贷差。巨额存差出现始自1994年,当年存贷款增加额存差为2979亿元,1995年存贷款余额也转为存差,一直持续到现在。
分析存贷差额变化的原因,首先要弄清银行存款的形成和增减,与银行贷款、金银外汇占款、持有国债以及现金发行之间的内在联系:银行发放一笔贷款、收购一笔金银或外汇,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就相应增加;银行从财政或社会购买一笔国债,相应增加一笔财政存款或公众存款,财政存款拨付后就变为企事业存款;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提取现金,相应减少存款。省略一些对存贷款差额变化影响较小的因素,可以近似得到以下公式:
存款-贷款=金银外汇占款+持有国债-现金
这个公式表明,金银外汇占款和金融部门持有国债的增加必然导致贷差缩小或存差扩大,现金回笼的增加必然导致贷差缩小或存差扩大,现金投放的增加必然导致存差缩小或贷差扩大。1994年以后我国贷差缩小、存差出现,主要是由外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使金融机构资产形式多元化、贷款以外资产增多引起的。
进入90年代,我国外贸出口和吸引外资持续增加,银行外汇占款增多。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当年增加了304亿美元,银行外汇占款增加3105亿元,这一年出现大量存差。这种强劲增长一直持续到1997年,外汇占款由1993年1432亿元增加到13467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存差余额增加到13822亿元。这几年存差的扩大主要是由外汇占款增加引起的。
1998年起,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年财政发债数量大增。1998年末,剔除对当年存款增加没有直接影响、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金融部门对政府部门净债权2145亿元,增长32.7%。这一年外汇占款虽然少增,但国债多增,使存差保持较大数额。今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增加对银行专项国债的发行,仍会推动存差的扩大。
金融机构持有企业债券和对企业投资,可以视同对企业贷款,但没有统计在贷款总额中。1998年银行已持有的上述资产为3052亿元,其形成的存款扩大存差大约3000亿元。
今年上半年,存差增长较快。依据上述公式分析,主要是三种力量推动:一是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比上年同期多增559亿元。二是金融部门持有的包括国债、企业债券在内的有价证券比去年多增374亿元。三是现金回笼。年末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取现金会减少存款,年中现金大量回笼转为存款。6月末现金比年初下降324亿元,相应会增加存款。
我国国家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1994年以前也多是贷差,1994年增加额出现3231亿元的存差,此后连年存差,到今年6月底,共有余额存差9734亿元。而将政策性银行与工、农、中、建四行的存贷款合并,自1995年之后,增加额存差年份增多,余额依然是贷差。到今年6月底,仍有贷差余额2206亿元。
1994年我国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通过向工、农、中、建等四大家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贷款筹集资金,然后发放贷款,自身基本不办理存款,存款的很大一部分又被四家商业银行吸收。结果,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存差扩大。这是单独考察四家商业银行存差较大,而政策性银行和四行合并考察出现贷差的主要原因。显然,对于国家银行存贷款差额的变化,综合考察政策性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更为合理。
贷款关系确定以后,贷款在金融机构的记录一般不再流动。但是,借款人的存款是会因货物交易和资金调拨在地区间和金融机构间流动。货物提供多的地区,流去的存款也多。资金流动是存差地区和贷差地区、存差行和贷差行形成的重要原因。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总体上保持大量存差,但贷差省(市、区)仍有9个,多在中西部地区。22个存差省(市、区),特别是存差大的省份,多在东部沿海。而资金较为充裕的银行也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
综上可以看出,银行存差的出现是金融领域发生的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变化。存差形成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出现存差意味着银行贷款以外资产增多,这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多元化运用资金,按照商业化原则稳健经营,提高资产质量,又为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银行放款能力决定于商业银行一定时期可运用超额储备
一些人认为银行存差是银行的贷款能力,在目前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更应运用存差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的扩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目前银行体制下,超额储备持有和能否补充才体现商业银行的放贷和货币扩张能力。
存贷差与贷款增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过去单一银行体制下,银行外汇占款很少,基本不持有国债,银行的资产基本上完全是贷款。当时,存贷差额只是国家管理货币的方式。其实,存贷差不能正确反映金融机构的贷款和货币扩张能力。从近些年金融机构存贷差的变化与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对比看,1994年以前的几年,每年都有3000多亿元的贷差余额,但并不影响当年和第二年贷款仍然以20%以上的速度高增长。
衡量商业银行总体贷款能力的指标是超额储备。超额储备是金融机构超过法定准备以外的储备,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存款和库存现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要先应付客户日常提取现金和不同银行机构之间的转账支付。舍此,银行不能经营。银行存款增加,中央银行要按存款比例(我国目前为8%)将一定量的存款从银行的超额储备存款划转为法定储备存款;反之,银行存款减少,部分存款从法定储备划回。除应付提取现金和转账结算,超额储备有余,银行才有能力贷款,增加存款供给。
商业银行的扩张能力还要看超额储备是否容易增加和补充。商业银行出售其债券、从其他银行收回或拆入资金,都是扩大超额储备的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中央银行贷款、收购商业银行债券和再贴现扩大超额储备总量。
目前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基本充分。超额储备存款是低息资产(目前我国的年利率为2.07%),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会尽量减少这种资产。对于超额储备,商业银行会先用于发放贷款,赚取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若贷款风险太大,就会购买国债、归还中央银行贷款、拆借给或存放在其他银行等。
近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购买国债较多,超额储备率呈下降趋势,1998年6月末为9.1%,1998年末为8%,1999年3月末为7.2%,1999年6月末为6.5%。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充分运用资金,表明其追求效益的动机正在增强。但是也应看到,一些金融机构,主要是小型金融机构存差比例高,超额储备数量大。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调动余地小,大量资金被留存用于保证支付。这一情况需要依靠货币市场的发展加以解决。
存贷差额对银行微观管理有重要作用。从总量和全局的角度看,存贷款差与贷款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这并不否认存贷差额对商业银行的微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吸收现金存款和转账存款,都会增加相应数量的超额储备。反之,客户提取现金或将存款转出,也会减少相应数量的超额储备。所以,争夺存款的竞争攸关银行生存,各商业银行都会将吸收存款,尽量扩大存差,缩小贷差,增加并运用好超额储备当作经营的主要任务。
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促进贷款适度增加
应当说,当前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为基本内容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实体经济部门有效贷款需求不旺、贷款风险较大制约了贷款的高增长。
货币供应量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存款以及流通中现金构成,它的数量变动和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反映银根松紧的重要依据。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而调控货币供应数量,实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近两年来,中央银行采取许多积极措施,增加货币供给,有力地促进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最近,人民银行分别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贷款掌握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企业贷款申请笔数和金额的满足率都在75%左右,商业银行贷款掌握基本适度。
不可否认,目前也存在一些因素制约贷款的进一步增长。首先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内实际有效需求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企业效益没有出现全面的、根本性的好转,制约了贷款的增长。其次,银行贷款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对基层信贷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贷款的发放。
另外,企业抵押难、担保难、财产评估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企业风险意识的加强,目前企业大多不愿意在办理贷款时实行联保、互保,而办理抵押又手续复杂,有关部门收费过高,企业费时费力。
可见,要进一步增加贷款投放,需要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总体配合,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为贷款的增加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