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阅读
  • 0回复

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30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

  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周文华
  编者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这是一个重要的规化。1998年黑龙江省发生特大洪水,这与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密切的关系。黑龙江省政协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一问题。他们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省政协牵头,会同畜牧、林业、土地、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这里选登一篇调查报告。
  巨大的反差
  黑龙江省拜泉县地势丘陵起伏,漫川漫岗,曾经是“棒柴岗,艾蒿塘,不上粪,也打粮”的丰腴之地。但进入六七十年代,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恶性循环。据观测统计,全县256万亩坡耕地年跑水1亿立方米,跑土1400万吨,流失表土厚达6毫米,风剥地75万亩。灾害频繁发生,全县粮食亩产平均10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80年代初期,这个县成为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痛定思痛
  拜泉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农业经济,必须站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实现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1986年以来,拜泉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一起抓。现在全县已造人工林面积117万亩,森林覆被率由1985年12.7%提高到21.7%。目前,全县已建立182个生态经济区,基本扼制住了风灾、水灾、旱灾和霜冻灾害,使农业连年获得丰收。1997年,粮豆薯总产达9.4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林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绿色银行存款达3.2亿元,积累了农村集体财富,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引起了国家农林、环保部门的赞赏,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先进称号,也引起了联合国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96年被授予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1998年,拜泉县尽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40多天里连续降雨1200毫米,比常年降雨量多近两倍,但大面积耕地、林地、草原经受住了历史性的考验,除少数尚未完成治理的乡村外都安然无恙,农业又获得了丰收。
  宝贵的经验
  (一)造林与治水并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12年来,拜泉县大力发展防护林、经济林,对宜林低洼地区营造薪炭林,使系统内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土壤养分还原率不断提高,生态素质向好的方向转化。一是对低洼易涝地实行田路林渠井综合配套。二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坚持以水利为重点,农机、农艺、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围泉和打机电井743处,形成了生态农业工程中的第一种水库——工程水库;通过营造以农防林为主的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人工调控体系,形成了生态农业工程中第二种水库——生物水库;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农机化工程建立了生态农业工程中的第三种水库——土壤水库。1998年汛期全县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但由于综合防护的作用,使这场灾害减少损失15.2亿元。
  (二)兴技与治土并举,把科技推广与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生产效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在造林上,坚持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在治沟上,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治坡上,采取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和科学种田相结合,每年推广应用技术20项以上。同时,依据各小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大力引进开发好、新、特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好的红丁萝卜、春白菜、嫁接黄瓜、匍匐苹果、匍匐桃等新品种,相继成为庭院经济生产中的主体。
  (三)开发与产业化并举,不断提高生产生态经济效益。几年来,拜泉县把牧业作为生态农业工程中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牧业的发展,既实现了对农产品的过度增值,又推动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其上连种植业、下促加工业的“中轴”驱动作用更加明显。坚持农林牧相结合,林粮间作、林草间作,做到了农中有林,林中有牧,实现了草多、畜多、肥多、粮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