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中国明天更美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02
第3版(要闻)
专栏:特写

  中国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徐宝康马小宁
  新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世纪之交的盛大国庆庆典牵动着前来观礼的众多国际友人的心。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的女儿帕花黛维公主1958年便同中国结下了良缘。这次,她以柬文化艺术大臣的身份率团访华,既带来了西哈努克国王对新中国50年成就的热烈祝贺,也真诚流露出对新中国日新月异变化的钦佩。她说,她明年还要再来中国,看中国发生的更新的变化。
  职业外交官出身的俄中友协名誉会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骄傲。他目睹了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由前苏联驻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北平总领事到前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的身份转变,大有新旧中国两重天的感慨。现年81岁的老人目睹了新中国50年的沧桑巨变,回忆起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他说:“当年,我站的天安门城楼下的观礼台,是临时用木头搭的,哪像今天铺着红地毯那么漂亮。”但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扬、鲜花如潮的情景以及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却给齐赫文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说到这里,齐赫文骄傲地指着右衣领上的一枚徽章说,这是当时观礼时佩戴的,50年来,他像珍视勋章一样珍爱它。这枚图案为天安门与华表的徽章与他左衣领上标有1999年字样的新徽章相互映辉,成为他与新中国50年不解之缘的见证。
  在他看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发生了“想象不到的大变化”。长期的外交生涯使齐赫文的足迹遍及许多国家,但他最钟爱的依然是中国,因为他深信,中国人民在未来会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长期担任英中了解协会负责人的班以安老先生也是在外交官任内经历了新旧中国的转变。他用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来概括他对新中国未来的祝福。30年代以来,班以安曾先后在我国福州、南京、广州、桂林、成都、澳门等地的英国领事馆供职。任职期间,他耳闻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普通百姓民不聊生的窘境。1943年,在他赴中国西北考察途中,乘坐的汽车抛了锚,不得不到附近人家求援。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到了老百姓对国民党军队的厌恶和对共产党军队的欢迎。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也正是在这次考察途中,他邂逅了他未来的夫人廖鸿英女士,结下了与中国的半世情缘。解放战争期间,尽管国共两党实力悬殊,但他始终认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得人心者得天下”。
  新中国成立时,班以安留守在南京英国使馆。1949年至1951年,班以安作为三名代表之一来到北京参加中英建交谈判,并由此而参加了新中国国庆一周年的庆祝活动,亲身感受到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的新中国在短短一年间发生的变化。1951年班以安回国休假。然而,当他把新中国所发生的新变化如实地讲给同事和朋友听时,却换来了“亲华”的指责,并因此而不能再去中国工作。班以安毅然决定离开英国外交部。此后,他参加了英中友协,后创办英中了解协会,通过译书、写作、讲学等方式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他和夫人廖鸿英女士在中国各地讲学,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来自素有“地中海心脏”美称的岛国马耳他的阿尔弗雷德·桑特先生,曾任政府总理,现任马耳他工党领袖。这是他第一次访华。尽管出发前朋友的介绍已使他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一定了解。然而,他来到中国后,依然感到中国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在北京、上海、兰州、天津,我们都高兴地看到市场商品十分丰富,重点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这说明整体经济正呈现出一派振兴景象。中国的经济不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且正赋予了新的动力,发展后劲强劲。”桑特以一位政治家的敏感,有感而发,侃侃而谈。
  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目睹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盛典的壮观场面,阿尔弗雷德·桑特感受到的是中国人民对自己50年成就的自豪感和继续前进的决心。这使他坚信:“中国今后的发展将比过去的50年更加辉煌,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