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达观自信唐山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01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市新观察(10)

  达观自信唐山人
  本报记者江南施芳
  ●“新唐山的建筑要美化一点,要异样多彩。建设新唐山要很好地规划一下……”。
  ●大灾难造就了唐山人达观、宽容的性格。
  唐山曾有许多值得自豪的“第一”:我国的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均出于此,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化为乌有。
  1976年7月28日,7.8级的强烈地震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16万人重伤,7200个家庭毁灭,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市顿成一片废墟。
  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唐山人虽然一无所有,却依旧坚强
  许多人未及料理亲人的后事,就投入了灾后恢复生产。8月8日,国务院派出的联合工作组到达唐山,冒着余震的危险,60多位规划技术人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10月底完成了《唐山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唐山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万名建筑工人一起,开始重建家园。同年,邓小平来到唐山,面对这座百废待兴的城市,语重心长地说:“新唐山的建筑要美化一点,要异样多彩。建设新唐山要很好地规划一下……”
  曾任唐山市第二书记的郭耀臣就在那时来到了唐山,那年他58岁。来不及跟家里打招呼,他独自一人急冲冲赶到唐山。一年半后干脆把家搬了过来,全家老少一起住进了地震棚,一住就是5年。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有一户群众没搬进新房,干部就得让。到1986年6月底,唐山市建成1122万平方米的住宅,全市23万户居民陆续迁入新居。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拆迁,竟没有一个“钉子户”,没有人到市政府上访告状,这真是件让人颇为诧异的事。可是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大灾难造就了唐山人达观、宽容的性格,正如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都死过一回了,还计较啥”。在我们离开唐山后不久,有消息传来,唐山地震中最小的一位孤儿党育新已于近日披上了婚纱。至此,大地震留下的4204位孤儿都有了自己的家。
  地震创伤愈合之后,唐山人提出“十年重建,十年振兴”
  拿唐山人颇为自豪的住宅来说,曾有位外国参观者不无“幽默”地说:“唐山的建设成就确实了不起……但中国人真是守纪律,连建筑物都如队列般整齐。”知晓内情的人明白,这是他对唐山住宅建筑单调、呆板的一种善意批评。
  不过,要是如今他再来唐山,该会发出另一种喟叹。近年唐山市新建小区逐步突破震后“方块形”的建筑模式,既讲究实用,又注重美观。冒着盛夏正午的酷暑,我们走进培仁里小区。这里的高楼单从外观上看,早已不是灰蒙蒙一片,而是穿上了漂亮的外衣。户型各不相同,百姓多了几分选择的余地。小区四周是大片的绿地,那茵茵绿草地,点点繁花树,让人顿觉一股清凉。三三两两的老人摇着蒲扇,静静地坐在树荫下乘着凉。在他们安详的面容里,过去的一切似乎已经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与我们同行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司机,一家老少住在地震后第一批建成的老楼里。车过家门,他颇有几分歉意地对我们说:“屋太小,又乱,不领你们看了。”而望着小区里的新楼,老司机高兴地说起他的新打算:“过些日子,咱家也掏钱住这楼。”“那得要多少钱?”老司机笑着说:“单位给一些,自家掏一些,应该没问题。”唐山人就是这般乐观。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随着京唐港的建成,唐山人又有了新的自豪
  唐山东南部的王滩,水深崖陡,不冻不淤。1989年8月10日,唐山港主体工程正式动工。3年后,港口驶出第一艘万吨轮。1993年,唐山联合北京市共同建港,唐山港因此更名为京唐港,正式对国际通航。目前,京唐港已建成一号港池8个泊位,具备了近千万吨的年货物吞吐能力。
  一项预测表明:京唐港2010年吞吐量可突破2200万吨;2020年吞吐量可达3600万吨,跨入大型国际贸易口岸行列。其时,从这里进出的,不仅有唐山当地的产品,其腹地还将扩展到华北、西北、东北……
  说起开滦煤矿,唐山人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开滦煤矿是一家有着十多万职工的特大型企业,有12亿元外债长年无法收回,企业运营资金短缺,产品销售不畅,职工每月只能暂时领取200元的工资。职工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控制成本,促进销售。1998年的原煤生产效率提高22.65%。眼下企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但这些纯朴的矿工们无时不期盼着自己的企业重现生机。(附图片)
  唐山市震后建起的第一座百米高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