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阅读
  • 0回复

为群众谋利益靠群众抓创建——湖北宜昌市创建文明城市纪事(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01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群众谋利益靠群众抓创建
——湖北宜昌市创建文明城市纪事(上)
本报记者龚达发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八日,全世界的目光向长江西陵峡口聚集。人们在为三峡工程截流的壮举所折服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在工程所在地,一座文明的新城以妖娆的身姿跃出东方地平线。
从此,宜昌——一个美丽的城市名字,高频率地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出现在因特网上。慕名而来的观光者络绎不绝:一九九八年,来这里的海内外游客达到四百二十五点八万人!
是什么力量使宜昌声名远播?是什么力量使宜昌变得如此风姿绰约?
目标:一流城市
历史钟情于宜昌,人们对宜昌寄予厚望。早在三峡工程开工之初,江泽民总书记就谆谆寄语:要将这座古老山城,建成与三峡工程相得益彰的一流文明城。李鹏同志也深情地说: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我们可以想象,将来宜昌是一个经济繁荣、风景优美的沿江城市,是一个国际性城市,是一个现代化大城市。
三峡工程上马给宜昌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给宜昌不小的冲击。城市服务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最重要的是人们思想准备不足,城市的文明程度不高。几年前记者在宜昌街头常见这样的情景:繁华的十字路口,交警繁忙指挥,红绿灯不停闪烁,但横穿马路的人流却视而不见,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警察不灵了,红绿灯是摆设。有人想出一个“绝招”:红灯亮拉起绳子封锁路口,绿灯亮放下绳子让人通行。这就是让宜昌为之尴尬的“绳子警察”。
一流的工程呼唤着一流的城市文明。宜昌的决策者反复掂量着肩上的重任。物质文明建设要争创一流,精神文明的各项指标也要争创一流。“一个精神状态不振的领导不敢提一流目标,一个胸无大志的领导不愿提一流目标,一个缺乏魄力和水平的领导提不出一流目标。有了一流目标,工作才有动力,行动才有方向”。市委常委会上,市委书记田震亚道出了全市人民的心声。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高起点、快节奏、大力度,迅速在局部改变面貌,造成突变的态势,给全市人民以信心!”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市长孙志刚托出了施政方略。市政建设加快向大城市迈进的步伐。短短几年,宜昌城区共投资三十亿元,完成二十五个重点工程,办了三十七件实事:三峡国际机场打开通向世界的空中走廊;高速公路使宜昌和省城武汉连在一起;一个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宜昌与世界的距离;全市的通信实现了传输数字化和交换程控化,市话普及率跃居全国内陆城市前列;昔日的旧城得到大规模改造,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超过十平方米;城区面积拓展到四十平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的骨架已经形成。
宜昌市在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舍得为精神文明硬件建设花本钱。东山体育村、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一批公益性设施相继建成,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四个绿地广场、五处重点绿化地段、六条绿化示范街的建设,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七点五,人均占有绿地七点五平方米,居全国前列。
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写进了党代会、人代会的决议,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法规和制度保障。宜昌市委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实行多年的“一二三四五”的领导制度行之有效:即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市委常委每年召开两次专题办公会;每年解决三个以上精神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做到领导班子、工作班子、创建机构、创建责任四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每年就精神文明建设搞一次调查,写一份报告,发一份专门文件,抓一两个先进典型,办一件实事。这项制度的建立,把精神文明建设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短短几年,宜昌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集体等全国性的荣誉称号就有18项之多。1994年以来,先后有舞剧《土里巴人》、电视连续剧《家在三峡》、MTV《雀尕飞》、广播剧《三峡移民第一村》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
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心、舒心、开心的生活环境
以民为本,是宜昌市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大特色。为群众着想,替群众办事,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使群众满意,促进群众在受益中坚定信心,在参与中升华境界,在评判中明确责任。用田震亚的话说,就是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群众创建为主体,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宜昌市民都知道有个“市委书记专线电话”,专门倾听市民呼声。那是1996年3月,田震亚调任宜昌市委书记后开通的。市长孙志刚到任不久就把原设在信访办的“市长专线电话”移到市政府秘书科。一位家住长江南岸的孩子在江北读书,晚上放学后轮渡已经收班,只得冒险乘渔船过江。家长不放心,给市长专线电话反映。市领导马上派人到轮渡公司了解情况,轮渡公司延迟了收班时间。有人统计,从1997年1月至去年7月500多天里,共接到这类市民电话17071个。每天30多个电话把市民情绪、心态以及社会热点呈现在书记、市长面前,把党和政府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云集路是市中心的“王府井”,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创建难度大。市委书记田震亚毅然承担起创建文明样板示范街的重任。为了指导创建,把握规律,这位大别山麓走出的汉子,也养成了“逛街”的习惯。每周总有几个晚上在云集路“散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桃花源酒家一楼临街两台分体式空调,不仅占去了一大半人行道,而且把热气直接排放到街上。行人经此,无不怨声载道。田震亚找来酒家经理,经理答应拆。过了两天还是没有动静。田震亚不客气了,请来市委一位副秘书长,“你今天坐在这里,拆了就算完成任务;不拆,你就不能回来。”拔掉了这颗“钉子”,带动了一大片。一时间,全市四条主要街道的一楼临街空调全部改装了,群众满意了。云集路旧貌换新颜,成了全国“文明示范街”。
市长孙志刚、市委副书记万九才等其他几位市领导也承担起创建文明示范街任务。在书记、市长的带动下,宜昌市形成了市领导包大道,区领导包小街,街道领导包小巷,部门单位领导包门前的全方位创建责任制。一年多来,全市共建成文明示范街道23条,其中国家级文明示范街1条,省级文明示范街6条。
一切为了群众满意
宜昌市委、市政府领导常说,搞文明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事业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管”住群众。把群众的意愿变成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把为民排忧解难变为窗口服务行业的承诺;把群众迫切需要办的事,变为党和政府马上要办的实事。
宜昌市前几年投资4亿元办了一个煤气厂,本来是为了向市民供应煤气。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煤气生产不正常,造成大量亏损不说,还常常停气。再加上停水、停电,市民气不打一处来,常常把怨气直接发泄到市政府头上。煤气公司被称做“没气”公司,连前任市长也落下“×三停”的雅号。在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有人提议让煤气公司破产,市民重新回去烧煤球。田震亚不同意。他说关系千家万户的事,政府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办好。于是市委决定把这件事作为“一把手项目”。田震亚九下煤气厂调查,并派出三个强有力的工作组,从班子、财务、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整顿。依法查处了三个“蛀虫”,调整了领导班子,市政府又从资金调度方面予以支持,很快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走上正轨。如今,市区煤气普及率达100%。群众说“管道有气(煤气),我们就没气(怨气)了。”
宜昌市中心有一个占地5.5万平方米的夷陵广场,其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在全国中等城市中首屈一指。即使在隆冬时节,也是芳草萋萋,鲜花不败,充满生机和活力。这里原是市民集会的场所,改革开放以后演变成小商品市场。前两年,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出高价在此搞开发建商业城。可是广大市民不答应,他们给市委、市政府写信、打电话反对。是搞开发还是建广场?搞开发将获得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但却要牺牲环境效益,占用群众的活动空间,群众不高兴;建广场就意味着要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可以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群众高兴。
两相比较,市委坚定地选择了建广场。建一个什么样的广场?交给广大市民讨论,民主决策。有关部门从全国6家大设计单位报送的24个建设方案中,选择4个方案在新闻媒体公布,请市民挑选。在10多天时间里,街谈巷议的全是建广场的事。最后经市民投票选中上海园林设计院设计的方案。群众参与决策,必然得到群众的拥护。资金短缺,群众慷慨解囊;小商品市场数百名个体经营者原计划3个月拆迁,结果不到1个月全部搬完;国家定额工期是11个月,但在全市上下“迎十五大、迎截流,创文明城市”气氛感染下,施工单位通力合作,夜以继日抢工期,不到100天就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宜昌建设史上的奇迹。夷陵广场是宜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民主决策的范例。
在宜昌,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环境脏乱差是以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围绕“抓四创,建四城”这一群众性主题活动,实施五大工程:一是“明净工程”,采取群众检举、新闻曝光、行政处罚等措施,在市区推行“门前三包”;二是开展“十星级文明卫生单位”创建活动,把无垃圾污物、无烟头纸屑、无痰迹脏水等十项内容做成十颗小红星挂在门口,多一颗星多一分光荣;三是“点亮工程”——开展楼道革命,使居民楼道多年黑灯瞎火、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得以根治;四是“美化工程”——剪掉“蜘蛛网”,扯掉“万国旗”,将主要街道上的电线电缆埋入地下,使城市空间更加明亮;五是“绿化工程”——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大街小巷披绿装。
群众是文明创建的主体,也是文明创建活动的评判者。宜昌市文明城市创建富有成效,除领导重视、常抓不懈外,强有力的群众监督机制是重要保障。为了使“社会服务承诺”长驻宜昌,创造性地开展“百名市民查承诺”活动。每季度邀请100名热心市民对58个承诺单位明察暗访,到医院进药房查药品质量、价格,进病房查红包和医德医风;到商场询问顾客,查假冒伪劣商品;甚至走进屠宰场,视察从屠宰、检疫到上市的全过程,实地了解老百姓吃的是不是“放心肉”。衡量标准中有一个: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每季度集中检查评议,结果要向社会发通报。对优胜者颁发流动红旗;对差的责成拿出整改方案,限期整改,直到市民满意为止。
在宜昌,群众监督无处不在。比如环境卫生,他们说,卫生靠检查。街道组织“千人执法、千人保洁、万人上街”,居委会每日巡回检查,还有无处不在的义务巡查队,这样的检查,保持了宜昌的清洁卫生,也养成了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你如果有不文明的习惯,在宜昌你可要留神,你的行为很可能被摄入“不文明行为”曝光。
群众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全市的服务承诺进入了新的境界。(附图片)
下图为宜昌市美丽的夷陵广场。王康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