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一只母鸡的价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3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一只母鸡的价值
  周云武
  邓拓先生的杂文《一个鸡蛋的家当》闻名已久。时至今日,再来议论一只母鸡的价值,自然是相形见绌,或者根本就多此一举。然而,笔者最近从乡下农民那里了解到一些情况,却有点新感受。
  接受采访的这位农民,家境不大好,照他的实话实说,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六百至七百元。可最近“上头”下来的干部,经过一番推算,硬说他家人均纯收入已达二千一百六十七元。如何推算的呢?比如,他家有只老母鸡,不肯下蛋,但颇有孵小鸡的能耐,主人便作为“奇才”留用。可干部不相信,“哪有母鸡不下蛋还留着不宰的道理?”于是,按每月下蛋十九个计算,其“理论产值”便滴水不漏地算进了农民的“纯收入”。如此一番精打细算,农民的纯收入便在那位干部的笔下突飞猛进,达到了“小康”水平。
  常在乡下走,也常听到不少农民说没钱花,可一看某些乡镇的统计报表和汇报材料,农民的收入却高得很。我那时总以为农民兄弟在“打埋伏”,对“老记”们不放心。现在看来,即使农民兄弟打了点“埋伏”,其手段也是远远比不上某些干部的。在曾经大话盛行的年代,说“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母猪一胎产仔六十一头”,不足为奇。现在不同了,谁都会认为那是“信口雌黄”,是“浮夸风”。所以现在糊编乱造行不通。不过,现在人懂得“科学推算”,懂得“理论预测”,懂得“战略战术”,数字是算出来,而且颇为精确,有“根”有“据”,跟“浮夸风”不搭界。就算有不怕事的农民捅到上面去,上面把这当一回事追查下来,也奈何他不得。母鸡下不下蛋,下多少蛋,上面来调查的人不能天天守着鸡,恐怕谁也说不清。再退一步说,就算那“钦差大臣”爱钻牛角尖,一定要天天守着母鸡,把事情弄个明明白白,大不了也只能算先前的干部推算有误,属于工作方法问题,最多受几句批评,无碍大局。
  笔者曾经在一个农场工作,那里盛产西瓜,名气颇大。有一年某电视台去拍西瓜丰收的片子,不巧那年瓜田受过渍,挂果不多,拍电视的同志选了几处均不理想。于是,带队的领导便指挥农民把其它瓜田里采摘的西瓜集中分布到一块田里。知道内幕的农民后来看了片子就笑着说:“那是假家伙。”农民不管你是艺术的需要,还是上头的需要,反正认定那是假家伙。以至许久以后,那些农民看电视里有关丰收景象一类的镜头,便以为是假家伙。此类情况,今天恐怕已不局限于那些农民,也不局限于电视镜头了。
  实事求是,的确很难。要在实事中求出“是”来,没有调查研究,没有理论水平,没有分析能力,是做不到的。但是,简单的实事求是,是一说一,是二说二,是红说红,是白说白,正常人应该都会。如果连简单的实事都不敢面对,还求什么“是”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