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身历雁荡如读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3
第2版(要闻)
专栏:

  身历雁荡如读史
  本报记者袁亚平
  旅行者的脚步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1500多年前,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在这里留下诗篇。900多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称赞这里为“天下奇秀”。300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这里寻幽探奇……
  今天,随着温州机场、铁路、公路的畅通,众多的游客来了,用脚步轻叩历史名人的名山之踪,用心灵领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在浙江省乐清市境内,这座1.3亿年前由构造运动而成的名山,属于世界上少见的酸性火山岩。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雁荡”。以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石室、悬崖叠嶂称胜。自唐宋以来就行旅如云,山中摩崖累累,古刹遍布。有关雁荡的赋、记、诗、词、画等,见诸史志文献,流传于世。1982年,雁荡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秋光斜照,鸟鸣啾啾,我们步入山径。老树,苍藤,修竹,野花,活现了古人的诗意。知晓史实的同行说,早在南北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任永嘉郡守的谢灵运来游雁荡,写下《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一首:“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两座巨大的山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山形峻峭,倚天而立。这就是雁荡山灵峰景区的合掌峰。合掌中一道缝隙,缝隙中一个山洞,竟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
  拾级而上,我们探入雁荡山的第一大洞天。这洞初创于唐咸通年间,洞内依岩势而筑九层楼阁,登高可见一线青天。七、八层的崖壁上,有土地爷、一指观音、侧面观音的天成异石,颇有奇趣。最顶层,飘散如珠帘的泉水,从洞顶洒落大殿的洗心池中,清洌透澈。洞中有清代乐清县令所撰的柱联:“天可阶升,毋中道而废;心能泉洗,即出山亦清。”令我们玩味许久。
  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北斗洞天,悬崖栈道,小龙湫飞流直下,中折瀑随风作态……我们每每赞叹,我们时时称绝。
  在灵岩林荫道旁的树丛间,立着一尊4.6米高的徐霞客塑像。这位明代旅行家,曾3次来雁荡山旅行考察,留下两篇关于雁荡山的日记,称:“欲穷雁山之胜,非飞仙畸人,不能瞰其肺腑。”
  我们自知难以穷尽雁荡山胜景,便直奔大龙湫去。清代诗人江?叔有名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
  大龙湫,从高耸云天的连云嶂上涌出,凌空而下,直泻龙湫潭,单级落差190余米,为我国瀑布之最。黑黢黢的连云嶂,环衬着一线白练,展示了最大的想象空间和美学意义。
  嶂壁上,有20多处大型巨制的摩崖石刻,皆古人赞语:“天下第一瀑”、“天外飞来”、“矫若游龙”、“缥缈空蒙”……康有为所题的“白龙飞下”,恰被水雾扑得湿漉漉的,活了一般。
  乘兴归来,正遇上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党委书记、乐清市委常委杨光松。他兴致更高,对我们说起,雁荡山未发生一起文物被盗和景物被破坏事件,无盗伐林木、无治安灾害、无游客人为伤亡事故。在所有主景区和景区主干道全部实行全日保洁,无烟蒂,无纸屑,无果壳。去年4月,雁荡山通过了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的达标验收。现在,正全力塑造一个祥和、舒适、整洁、热情、文明的旅游环境。
  身历雁荡山,我们如读天之史,顿悟苍茫悠长;如读古之卷,感受博大浑厚;如读今之书,领略清新灵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