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阅读
  • 0回复

让病人远离疼痛——记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3
第2版(要闻)
专栏:

  让病人远离疼痛
  ——记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
  本报记者孟宪励
  对于家住张家港杨舍镇城北新村的患者闵徐兴来说,此时恐怕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他的喜悦:饱受肋间神经疼痛折磨多年不能自持,曾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求医问药未获结果,不久前终于在这里——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找到了元凶,一颗藏在椎间孔中黄豆粒大小的瘤子。
  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作为我国起步较早的疼痛治疗单位之一,日渐以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成为海内外许多饱受长期疼痛折磨患者的洞天福地。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可能领教过疼痛的滋味,来自国际上的相关资料表明,因罹患疼痛需要就医的患者占人群总数的1/10。疼痛伴随各类疾病,治疗涉及各个科室,但长期疼痛,特别是当其他科室不能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时,不妨到有关医院的疼痛科,或者是各地医院称呼有异的如疼痛门诊、镇痛诊室、疼痛中心去就诊时,这些称呼不少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
  山东省立医院早在1986年7月就设立疼痛门诊,三年后建立疼痛病房,成为全国较早设立的疼痛科之一,到1997年9月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在此挂牌,疼痛治疗在人们起初陌生、不解甚至偏见的目光中磕磕碰碰地走过了十余年的时光。
  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宋文阁谈起过去总有无尽的感慨。70年代初,宋文阁为长期腰疼的父亲试着止疼,由此“误”入此道至今20余年而不悔,而且干得越来越有滋味。“原有的专业轻车熟路、锦上添花,搞疼痛治疗是披荆斩棘、白手起家,何必呢!”宋文阁听过无数次的劝告,但他却喜欢这份创业的辛苦,喜欢这种从无到有的喜悦。50多岁的人了,仍然和科里的年轻人一起熬夜:总结诊断经验、研究治疗手段、组织技术攻关、交流、学习等等。动力来自哪里?是那些患者们的目光,那些长期被疼痛折磨的几近绝望的目光。
  一切都是筚路蓝缕,刚设门诊那会儿,因缺乏场地只好在楼梯拐角的一个不足10平方米、原来作储藏用的小房子里接诊。一位日本肩周炎患者就诊后颇感意外,想不到慕名良久的医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接诊。宋文阁一笑了之,创业者永远是快乐的。十几年来,宋文阁和他的同事们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的诊断程序和较为完备的治疗体系,并主编了《临床疼痛鉴别诊断学》、《疼痛诊疗手册》等在疼痛界广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得力于省立医院的支持,有了门诊,设了病房,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个新兴的研究中心来。除西藏、青海、宁夏三省区外,这个中心接受了来自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在内的进修生和学者访问、交流。
  20余年间宋文阁体味最深的还是向人们,甚至一些医务工作者普及疼痛学知识的必要和重要。疼痛学还是一门很年轻、很娇嫩的临床学科,它需要人们的呵护,甚至是信赖的目光。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心主要收治了两类病人:一是其他科室不能确诊、或其他科室已经确诊但不能有效治疗以及传统的治疗效果不佳的疼痛疾病患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疼痛、无手术指征的颈椎病等;二是一些已有了明确病因但无法彻底治愈的如晚期癌症等,也通过了各种手段,让病人在有限的时光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两年攻关的“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进路”及该进路在溶盘中的应用,1998年12月8日在济南接受来自省内外的麻醉、骨科专家的检验。这个课题由于进路穿刺途径短、病人痛苦小、不需X光线监视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赏,被鉴定为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水平。这个中心把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作为对每一个医生的最基本要求,激励人们进行科技攻关,近年来产生了一批在疼痛界广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自疼痛科成立以来,他们采取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纠正疗法等综合治疗,治疗疼痛病人6万余例,总有效率达97.8%。
  21张床位仍算不上多么大的单位,但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疼痛患者却络绎不绝。“地方不大,功能不小”,这是一位台湾患者来这里就诊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