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林中尖兵——访林业调查设计一等劳动模范刘田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2-02
第2版()
专栏:

林中尖兵
——访林业调查设计一等劳动模范刘田奎
于明
林业部直属森林调查第二大队里,有个老年工人,他的名字叫做刘田奎。年轻的调查队员们都亲热地叫他“刘大爷”。我最近在全国林业调查设计工作首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看到他时,他已经被评选为一等模范。他穿着一身农民的服装,口里抽着旱烟,和大家在一起,总是笑眯眯地听别人讲话,自己却很少开口。
刘田奎参加森林调查队已经三年了。他随着调查队,走遍了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南坡的深山密林。他经常要在茫茫的树海中、深雪覆盖的群山上,识别山脉、河流的走向,找出分水岭来,依着自然的地形,划出一个调查中队合理的调查境界,为以后森林合理的采伐打下基础。这种工作就叫做“拉岭”。他是在原始森林里开辟道路的人,他走的路都是别人没有走过的。有许多地方森林密得通不过去,他得用斧头砍出一条路来;为了寻找合理的境界,有多么深的河也得过,有多么高的山也得爬,在没膝的深雪里往往一走十几天。这种工作在人们看来是很艰苦的,但是刘田奎却说:
“党交给我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我感觉不到有什么苦。”别人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经常迷失方向,找不到路,刘田奎却像一般人走在城市里的大街上,溜一趟就记住了。
一九五二年,森林调查队到了原辽东省的抚松县,因为对当地林区情况不熟悉,招收了一部分农民作临时工。刘田奎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被分配担任了“拉岭”工作。一天,一个干部拿着山区略图,一个工人背了一口袋馒头,就跟着他出发了。在出发以前,一位姓宋的业务股长问他:“你领着他们出去,能够回来吗?”他保证一定完成任务。他们一出去就是二十一天,白天在长满森林的复杂的丘陵地里转一天,晚上就露宿在森林里。眼看吃粮就要完了,但是境界线还没有划完,他们把两天的吃粮匀成了四天吃。到最后划完境界线时,他们已经有一天多没有口粮了。因为刘田奎熟悉当地情况,又很仔细地研究和观察地形,所以这次境界线划得很合乎要求。
调查队在调查完那个地区的森林以后,就要出发到别的地区调查。这时,临时工都回去了,但是刘田奎不愿意走。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一切:在二十年以前,他因为忍受不了地主的压迫,从山东跑到东北,到了东北又遇上了日本鬼子抓劳工,把他抓到大粟子沟的煤窑洞里,做了好几年的苦工。一九四○年,他才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煤矿,进入长白山。但是他没有居民证,不但得不到食物和布匹的配给,白天连面都不敢露。他在山里挖个洞住起来,没有吃的,就自己种菜,拣蘑菇,打野兽肉吃;没有穿的,就缝兽皮衣穿,夜间偷偷的摸到山边的小村里,用兽肉换点盐吃。他因为要在山林里找生活,不管下雨下雪,整天在山林里转,所以把山林的情况摸得透熟。抗战胜利以后,他才下了山;以后,参加了土地改革的斗争,分了土地和房屋。他觉得自己新生了,他对共产党有说不出的感激。现在,他知道森林调查队的工作很重要,决心要在调查队里好好为国家服务。
刘田奎当了长期工人以后,积极性更高了。
一九五三年,调查队从长白山移到小兴安岭。刘田奎所在的中队,因为怕他不熟悉当地山林情况,所以在黑龙江铁骊县雇了三个在当地森林里工作过的工人,和其他五个人组成两个小组,进行
“拉岭”。他们工作了三十七天,也没有把境界线划出来;同时由于划错了境界,浪费了一万四千公尺的测线,大大影响了调查小队的工作。刘田奎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着急。他想着:我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要把境界线划出来不是容易的事,但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才行。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想着,河流必在两山之间的驼腰处(凹地方),如果溯河向上游走,一定可以到达分水岭的正岭,如果拿河流的一点作起点,顺着两边山脉的里坡向河流上游的方向走,最后也都能找到分水岭的正岭,这样,从山下往上“拉”,就可把境界线划出来了。他把这个道理讲了出来,领导同志觉得他讲得有理,就派他和另外两个干部去“拉岭”,终于找到了呼兰河和伊吉密河的分水岭,划出了调查队的境界线。
一九五四年,调查队又转移到了大兴安岭。在调查队没有上山以前,必须趁冰雪还没有融化,把几个月所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资运进山里设库的地方。刘田奎所在的八中队的仓库设在贝尔赤河上游的一个地方,物资起运地点则是根河。走原有的道路,从根河到贝尔赤河上游设库的地方,必须绕行金河,全长四百五十华里,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十分难走,据估计,来回须走二十多天。要运完十九万斤粮食和其他物资,需要一百辆大车、两个月的时间,运费八亿多万元。这样,在冰雪融化以前,就不可能完成运输任务。刘田奎为这件事情耽起心来。他随着最前边的几辆车,作了一次押运的工作,在沿途细致地观察了地形,注意山脉河流的走向;沿途他还向赶车工人请教。最后,他根据地形判断,从根河到贝尔赤河上游设库的地方,不绕金河,走直线是有可能的,那条路一定要比这条路近。可是,当时大兴安岭刚刚下了三尺多深的雪,大地都被雪掩盖了,找寻一条新的道路是十分困难的。刘田奎向领导方面坚决表示:“这个任务我能完成。”在取得领导方面的同意以后,他就带上一个年轻的同志陈殿英出发了。
他们背着冰冷的馒头,带上罗盘针、火炉子和帐篷,爬过三十多个高山,经过二十多条大河,沿途每天都露宿在野外。经过十五天的踏查,他们终于到达了贝尔赤河上游设库的地方;往回走时,又把所测路线作了一次修正,在二十多天里终于找出了这条道路。这条新的道路全长才二百三十华里,比原来的路线缩短了二百多里,而且比较好走,马车经过时困难也不大。道路经过修改后,八中队的运输问题就解决了,提前四十六天完成运输任务,共节省了二亿三千多万元的费用。
刘田奎把调查队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处处关心同志们。在找根河到贝尔赤河上游的运输路线中,来回走了二十多天;每天露宿以后,他就用树枝填在雪地上,把火炉生起,让陈殿英睡觉,自己坐着看火。他出去工作时,除背自己的工具和行李外,还经常给小队背米面和日用品。到了小队里时,他每晚督促别人烤火,使大家免除风湿、腰腿疼痛的毛病。在“拉岭”任务完成后,刘田奎本来应该好好休息了,但是他却又送粮,又捕鱼,队里有什么工作需要人作,他都去作。同志们都为他的主人翁精神所深深感动,大家都说:“刘田奎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