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从小仓库到大市场——记石聚昌和他创建的青岛钢材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7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企业风采

从小仓库到大市场
——记石聚昌和他创建的青岛钢材市场
蔡励
去年年末,在青岛市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双埠段西侧一座耀眼白色大厦前,鞭炮阵阵,锣鼓齐鸣,胶东地区最大的钢材集散地——青岛钢材市场隆重开业。它标志着青岛地区钢材市场从此由无形走向有形、从分散走向集中,而且将逐步走向规范,成为全国各地钢材厂家、经销商对外服务的窗口,成为青岛地区的钢材集散中心。
这个市场的承办单位——青岛有色金属储运公司几年前不过是一个资产只有195万元且濒于倒闭的村办小仓库,而今却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超过6000万元,占地30万平方米,年吞吐能力60万吨初具规模的钢材市场。
最近,我们走访了钢材市场总经理石聚昌。
“我们没有什么高招,就是看准了的事全力以赴去干,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干,”石聚昌说。
青岛有色金属储运公司成立于1988年,由于多年没有发展,到了1994年已处于停业状态,几乎倒闭。
在危难之际,石聚昌挑起了这个烂摊子。他将自己几年来搞集装箱运输建立起的价值近百万元的8辆卡车的车队并入公司,这不是一时冲动,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公司的光明前景。
上任伊始,他便大胆改革,抓服务,提出“真诚服务,广交朋友”的经营理念,实行内部承包,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用人方针。经过多次大的调整,他的改革初见成效了:人员减少了,服务上去了,费用下来了,效益提高了。然而就在公司职工为此自豪时,他突然拿出一个改造方案——建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因为搞仓储业靠小打小闹不行,没有专用线,等于在竞争中棋输一招。
“搞专用线”在村民们看来这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况且,项目需要的近2000万元的资金从何而来?能收回投资吗?
石聚昌聘请了几位专家,带领一帮年轻人,从立项、可行性研究、测绘、搞贷款到施工,一项项、一件件地落实。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别人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专用线项目,他们只用3个月,便于1996年3月18日正式建成开通了。
实践证明,这招棋走对了,1996年当年的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两番。
时隔一年,1997年底,他在职工大会上说:“我们绝不能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这次他又拿出一套发展方案——投资2300万元建钢材市场。
“小小村办企业,竟敢办市场,真不知天高地厚”,有人说,“老石要栽了”。
对于此套发展方案,老石已酝酿了很久,经过市场调查发现:青岛的钢材经营户是分散的,客户很难在一个地方购齐所需的各种品种,经营户自己还要配备一套计量、装卸设备,既增加了人员,又浪费资源,在钢材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形的市场。
办市场可以和储运公司形成配套,它是当前仓储业竞争的需要,也是竞争的必然产物,晚动手不如早动手。这次,他有了项目管理的经验,从立项、征用土地、可行性研究,寻找合作伙伴,跑资金到施工,又是新一轮的马不停蹄。经过论证,项目得到区政府的肯定,被列入重点发展大事,并给予了启动资金的支持和5年税收政策优惠。
经过近一年的投资建设,一个服务功能齐备的钢材市场在荒凉的海滩上建立了起来,四面八方的客户陆续前来安营扎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