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五十年 拥抱时代薪火相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6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五十年
拥抱时代薪火相传
林克欢
1949年春,一群从延安转战至东北的女文工团员奉命入关,在北平组建正规剧院。后来,一支二百多人的文艺队伍扭着秧歌走过天安门广场,代表文艺界参加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大典,此后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吸纳优秀的戏剧工作者,形成青春常在的艺术群体。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家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剧院的历史是由一出出戏剧作品构成的。只有大幕拉开,剧院才存在。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地头、车间、学校、营房,在文化列车,演出过无数野台戏、广场剧,也在现代化的剧场里演出。我们用真切的情感,演出过近三百台戏剧作品: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欢声笑语,苦曲哭音……将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识,诉诸舞台,诉诸观众。
剧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是,将青艺建成一个当代人剧院,深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时代,关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深刻地剖析人物心灵,揭示无限丰富和深邃的人的精神世界;将青艺建成一个民众剧院,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努力去揭示凡俗世界中庸常事物所蕴含的意义,表现普通人的欢乐与苦恼、沉沦与抗争,开掘生命底蕴中的残酷与慈爱、脆弱与坚韧,背负历史的沉重,分享时世的艰难,即使在生活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也始终保持着超越艰难、穿透沉重的信念。
在我们长年的演出中,反映现实生活的当代剧目居多,我们的演出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风云深深的刻痕和我们自身的弱点,但无论激进或幼稚、执著或盲目,至少在我们自身,是真诚的。
剧院也上演了大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历史剧,这些充满矛盾又充满希望的故事被讲了又讲,被演绎然后又被重新演绎。导演艺术家们努力用当代人的观点去诠释经典作品和历史场景,将历史的可变性和人性的可变性作为认识的起点。
作为国家剧院,青艺肩负着国际戏剧交流的重任。剧院至今已演出了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出剧目,也先后出访了意大利、德国、日本、英国等地,广泛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戏剧文化,将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将世界戏剧介绍给中国。在交流、碰撞、融汇的过程中,激发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拓展戏剧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一直是青艺艺术家坚定不移的目标。
几十年来,我们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令人长久难忘的艺术形象:赵丹的屈原、金山的施洋大律师、吴雪的土财主李老栓、石羽的军阀高参白坚武、路曦的民间说唱艺人方珍珠、冀淑平的娜拉、雷平的八路军排长吴彩凤、刘燕生的伯爵夫人使女苏姗娜、郑振瑶的文成公主、杜澎的伽利略、冯福生的红鼻子、杨青的家庭女教师埃维丽娅、丁嘉丽的女仆格鲁雪、高惠彬的曹操、陈希光的关汉卿、王慧源的珠帘秀、张秋歌的尖刀麦基……涌现了孙维世、金山、吴雪、邓止怡、陈颙、张奇虹、王培、林荫宇、王晓鹰等知名导演和张正宇、陈永亻京、毛金钢、赵家培等舞美设计家。
半个世纪过去了,剧院已届中年。五十,是一个成熟与衰老并存的年龄。不管前辈艺术家们创造过什么样的辉煌,留下什么样的遗憾,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面对一批新的观众,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理想、信守和艺德,将薪火相传,指引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纪。
(作者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